其實對孩子而言,學唐詩還不如學成語。許多成語典故,都是有意思的小故事。如“葉公好龍”、“畫蛇添足”、“羊續懸魚”,等等等等。其中有故事,有道理,還旁涉曆史和地理,更有增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實際功效。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繪畫成語典故故事》是一本好書。你若有興趣,不妨從書店裏買一本來,空閑時讀給孩子聽。
許多成語,都出自文言文寫成的曆史著作。如“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是《戰國策》中的一個寓言故事。如果孩子有興趣了解,你不妨先把那段文言文給他讀一遍,然後講給他聽。你要讓他知道,古人是怎麼寫文章的,給他一個印象。你讀“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然後一一解說。把文言文解釋得越簡單越好。要讓孩子明白,古人那樣說話,那樣寫文章,隻是習慣而已,並非特意講究。隻須知道意思就行了,不必一個字一個字地摳字眼,那樣會弄巧成拙。
其實提倡學成語,並非反對背唐詩。如果對孩子不是負擔,小時候能背唐詩,而且能背好多,並牢記不忘,那是大有裨益的。因為熟讀唐詩能培養孩子對文學藝術的欣賞能力。唐詩如甘草,越嚼越有味道,這是每個喜歡讀唐詩的人的真切感受。
7、大開眼界
如果能做到的話,應該經常帶孩子出去散步。你們去小河邊,去樹林裏;盡量離開你們日常生活的老環境,到孩子陌生的地方去。你一邊帶他散步,一邊跟他講解一路上所看到的種種新鮮東西。你要他注意天上的雲,地下的草,草叢中飛來飛去的小蝴蝶。他若問你這是什麼那是什麼,你應盡量回答他。如果你自己也不知道,那隻好老實承認,待以後去查書,或請教了他人,搞清楚了再告訴他;讓孩子明白你並非樣樣都知道,這非常重要。
有機會的話,應帶他去外地,到外地去旅遊;或去偏僻遙遠的鄉村,或去繁華熱鬧的都市。孩子四五歲時,若去了趟北京,或去了一趟廣州,肯定大開眼界。這時候,你會發覺他突然長大了一截,好像變得能說會道了。其實,即使去你們附近的城市,也會大有收獲;那怕專程陪孩子跑一趟,也是值得的。不過要注意的是,你必須保證孩子對此有興趣。如果你帶他去上海淮海路跑商店買衣服,而不是去動物園或博物館,他肯定不願意。
帶孩子到外地去旅遊,這不僅僅是讓他看到許多新鮮事物,更重要的是,可把它當作給孩子講解地理和曆史的一個良好契機。老待在一個地方的孩子,對地圖上的陌生城市,或地球儀上的陌生國家,沒有真切概念。若帶他乘汽車,乘火車,甚至乘飛機,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去,然後再從地圖上指給他看,他就會真正明白地圖的用途,甚至對地圖上的圖例和比例尺,也會有明確的認識。
有了正確的地理概念後,再引入曆史,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某個地方以前發生過什麼重大事件,或出現過哪位著名人物,你可一一道來。這時候,孩子不僅能像聽童話故事那樣聽得津津有味,而且能把你所講的那些事件或人物,納入他所知道的地理方位和他所知道的曆史年代中。由於地理和曆史輻射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麵麵,因此在適當的時候,應該把孩子從那些美妙無比的童話故事中漸漸引出來,引向地理,引向曆史。要想順利達到這一目的,最理想的過渡讀物是繪圖《西遊記》和繪圖《水滸傳》;而且應是先讀《西遊記》,後讀《水滸傳》。
最後,我要在此向諸位讀者道歉,因為我說三道四,越說越囉嗦,已文不對題了。不過我想申明的是,教孩子牙牙學語,並無一定之規,而孩子學好語言,也隻有在實際運用中漸漸得法;讓孩子盡早知道世界之大,世界之廣,不僅有助於他們深入認識世界,也將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見多識廣,自然也就能說會道,這是多數人都明白的淺顯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