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暖爸黃磊:她是最珍貴的禮物(2)(1 / 3)

為什麼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中會提倡混齡教育,混齡教育又有什麼好處?

蒙特梭利博士認為,社會生活最有意義的地方是我們可以接觸各式各樣的人,如果把同齡兒童分在一個班級裏,這是既殘酷又不科學的事。

這是一種隔絕兒童與社會關聯的做法,造成的後果是彼此之間無法學習、進步。

尤其是在我國獨生子女居多的社會現實下,幼兒會有一些不好的心理狀態和行為偏差,如: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關心別人、怕苦怕難、依賴性強、缺乏自主意識和責任感、缺乏創新和接受挑戰的意識、心理脆弱、經不起批評和挫折等。混齡教育為幼兒提供了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大帶小的活動方式為幼兒提供了社會角色體驗的機會,創設了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由哥哥姐姐引導弟弟妹妹,避免了單一呆板的說教形式。

蒙特梭利博士也觀察到,在蒙特梭利的兒童之家裏,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相處得很好,經常相互幫忙。一般的,年齡小的兒童會多觀察年齡大一點的兒童的行為,遇到不明白的事也會找他們來解釋。

年齡大的兒童在給年齡小的兒童講解時,效果是非常明顯的。試想一下,5歲兒童的思維是不是比成人更接近3歲兒童的思維呢?5歲兒童的講解更容易讓3歲的兒童理解。

但有的人也會發出這樣的疑問,讓5歲的兒童給3歲的兒童講解問題這合適嗎?如果他講解錯誤怎麼辦啊?事實證明,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一般的,年齡小的兒童不會一直纏著年齡大的兒童問問題,大家都需要自由,都有自己感興趣的事做。

同時,年齡大的兒童在講解問題之前,會對自己的知識進行分析和梳理,在講解過程中自己對學習過的知識也會有更深入的理解。他們之間的溝通會很和諧,不會出現成人擔憂的問題。

除了問題的講解之外,在混齡教育中,孩子們更容易學會謙讓和互相照顧,因為在混齡團隊中,大孩子會處處以哥哥姐姐的身份要求自己,逐漸忘掉在家裏以自我為中心的特殊地位。小的孩子懷有崇拜心理,會用感激的態度服從大哥哥大姐姐的要求。大孩子不會像父母那樣全麵包辦,他們會要求小的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例如一起收玩具等。如果不服從就不讓參加活動,這是最傷心的懲罰。為此,小的孩子必須聽話,不敢像在家那樣,以發脾氣來要挾大人。讓不同齡年齡的孩子的交往能力都可得到鍛煉,同時也讓孩子的語言得到了發展。

這就是為什麼,在孩子的群體中,有時大孩子的話比家長的話更管用。例如在《爸爸去哪兒》中,楊陽洋的情緒最後也是在多多的開導下完全釋放,楊陽洋也聽了多多的話,主動去跟爸爸說了對不起,這就是典型的大孩子的“權威性”,年齡小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大孩子的勸導。多多好的表現也更容易成為其他孩子的榜樣,如在新西蘭時,不會騎單車的貝兒看到多多會騎,這時多多就成了她好好學騎單車的動力。

處在混齡團隊中,給多多也帶來了更多收獲:去集市時時刻關注Joe和Grace,擔心他們走丟,告訴他們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這其實主要是成人的工作,但是當隻有他們3個孩子的時候,多多主動承擔了照看的作用;主動去調解吵架中的Joe和Grace的矛盾,而且很聰明的一個一個分開勸說;新葉古村T台秀前,主動組織大家排練,遇到突發狀況還不忘先將工作安排好再去處理別的事情……這些經曆,在團隊中隻有多多能夠經曆,她也因此學到了更多處理突發狀況的經驗,這都是寶貴的財富,也是在混齡團隊中,多多的年齡較大所占的優勢。如果是在一群8歲的孩子之間,孩子們之間會彼此存在競爭的關係,便難以自然融洽地形成這樣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