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九:口蕈(2 / 3)

“陳教授,孫主任是我的好朋友,正因為這樣才讓你們品嚐口蕈湯的。但如果你們要想知道更多的東西,我勸你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吧。頭幾年也有不少人想打口蕈的主意,可無一不是铩羽而歸。”

“為什麼?難道你們當地經濟不想發展得更快一點?農民不想致富嗎?如果能把口蕈推廣出去,不正是你們當地擺脫國家級貧困縣的大好良機?”我疑惑地問道。

杜鵬緩緩地搖了搖頭,道:“不,你不了解情況。這個東西不能推廣。”他的聲音幹澀難聽,好像有偌大的苦楚。

“為什麼?”

“我勸你還是別問了,具體情況我也不是很清楚。”說著他點了支煙,緘口不語。

“那我再問你一件事行嗎?”我想起了一個主意,小心地問他。

“什麼?”

“這些口蕈你們是從哪裏進來的?”

“每過一段時間專門有人給送。”

“我可以見見送貨的人嗎?”

“他來的時間不一定,有時候是一個月,有時候會是一年。”

“我可以等!”

……

開始杜鵬不答應,後來在我軟磨硬泡的攻勢下也終於鬆了口,允許我們住在鎮上等一段時間,不過送口蕈的人什麼時候來他可說不好。

就這樣,我們在柴家鎮足足等了近兩個月,快過中秋的時候才得到杜鵬的通知:“送口蕈的人來了,就在鎮政府後勤辦。”

送貨的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寬額方臉,身材魁梧,兩個臉蛋紅撲撲的,笑起來顯得很憨厚。他的身前放著一個編織袋,裏麵鼓鼓囊囊地塞著小半袋東西,想必裏麵就是他送來的口蕈了。

等他把東西過了秤,又去財務室拿了錢準備走的時候,我叫住了他。

他好奇地打量著我和兩個學生,略有些羞澀地問:“你們找我?”

我衝他笑了笑,從口袋裏掏出煙來給他遞了一支,道:“你是口家村的?”

“你咋知道的?”

“我想去你們村看看。”我開門見山地對他直言不諱。對於這種憨厚的農民,直接表達的方式可能更有效一些。

沒想到我話音剛落,他的臉色就變了,使勁地搖著頭道:“不行,我們村不允許外人去。”

“我們是搞民俗研究的,你幫著想想辦法。”說著我拿出準備好的一千塊錢給他塞到手裏。

小夥子沒有接錢也沒說話,轉身就往外跑。

我向兩個學生一招手,段峰抄起早已準備好的背包,跟了上去。

出乎意料的是,他根本沒有坐任何交通工具,致使我們事先租好的三輪摩托車根本無用武之地。

出了柴家鎮都是荒郊野嶺,一條盤山小道蜿蜒伸展,秋風吹拂著兩旁的野草,發出嘩嘩的響聲。他的步子大,腳程很快,追得我們三個人氣喘籲籲,險些落在後麵。翻了三座山頭,中間他休息過一小會兒。大約走了近兩個小時,我們才遠遠地望見山坳裏的一片房屋。

如果不是跟蹤而來,我想永遠也不會發現在這深山中還藏著這麼大的村落,群山環繞之中又顯得那樣的別致和親切。遠遠地望去,廣袤的山嶺間白花花一片,沒有任何生命生長的痕跡,我想隻有重度鹽堿土質才會這樣。

口家村人沒有我想像中那樣冷漠,最起碼他們還是比較好客的,我甚至開始懷疑杜鵬的話有多少可以相信了。一個中年漢子陪同我們來到了村委會。

“你好!我是村長王財。”一個身材不高,略有些駝背,圓臉小眼的中年男人微笑著向我們伸出手來。

和王財寒暄過後,我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來意,並拿出了大學開的介紹信和工作證。王財一擺手,說:“我相信你,不用看了。”他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口蕈是我們村的特產,不過你們是不能看的,無論是生產過程還是成品都不可以看。”

“為什麼?”

“這個屬於商業機秘。”村長嚴肅地說道。

我當時差點笑出聲來,沒想到在這個荒涼得連一個小賣鋪都沒有的窮山村竟然還有商業機秘存在。不過村長最後終於答應可以帶我們在村裏轉轉。

由於建在深山裏,所以這裏的土地可以不受限製使用,村裏每家都有高大的瓦房、空闊的院落。不過整個村子裏人很少,除了村長王財和陪同我們的那個中年漢子以外沒有見到任何人。

“村裏怎麼沒有人呢?”段峰問道。

“他們都有該做的事情。”王財的回答不鹹不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