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國際貿易分工產生和發展的條件
1.自然條件。不同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決定了這個國家先天所占有的資源,例如中東地區盛產石油,南非盛產鑽石等等;當一個國家缺乏某種自然資源可以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因此自然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個國家的出口產品結構。
2.社會因素。主要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因素影響。每個國家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係性質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以出口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發展中國家出口以原材料、半成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
五、國際分工的類型
(一)按不同國家的經濟發達程度分為垂直型分工、水平型分工和混合型分工
1.垂直型分工就是指經濟發達程度較高的過與經濟發達程度較低的國家之間從事的貿易活動,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出口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或出口一些辦加工的初級產品,然後出口到發達國家進行精細加工,使產品逐步完善更加精良或將零部件組裝成製成品,然後彼此互為市場,發展中國家也可以借以學習先進技術逐步發展自己。
2.水平型分工就是指經濟發達程度相似的國家之間從事的貿易活動,或是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分工或是發展中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分工。例如德國與美國都是工業發達程度較高的國家,以汽車工業為例兩國的生產技術水平相類似,但是為了豐富市場選擇,通過競爭可以使產品不斷更新升級。
3.混合型國際分工就是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共同參與的形式,例如日本作為一個亞洲發達國家同中國或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屬於垂直型貿易分工,而日本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貿易就屬於水平型國際分工。
(二)按不同產業結構的產品劃分分為產業內貿易和產業間貿易
1.產業內貿易就是指相同的工業部門之間的交易,比如同一產品的不同零部件之間的交易,一種產品的關鍵核心部件往往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而一般性的零部件由發展中國家生產,然後通過部門之間的貿易獲得利益。
2.另外一種就是產業間貿易,是指不同產業部門之間進行的專業化分工,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之間的交換,例如中東國家多以石油換取發達國家的高級工業產品。
六、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1.國際貿易是國際分工的必要前提,一個國家要參與世界經濟的發展,首先要大力發展本國的對外貿易,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競爭力,然後可以通過跨國投資、吸引外資的方式深入參與國際分工,發過來深入的國際合作與分工也會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力爭貿易順差,維持國際收支平衡。
2.國際分工對國際貿易的產品結構和國際貿易地理方向也產生了影響,在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後產品結構主要是以英國的紡織品、鋼鐵、棉紗等產品為主。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國際分工細化,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進入了人們的生活,法國、德國、美國迅速成長在國際分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經曆第三次和第四次工業革命之後目前主要是以高精端電子產品為主的產業結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國的蘋果公司,開創了“移動享受生活”的新紀元。
3.國際貿易分工對國際貿易政策的影響。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國際分工進一步深化,國際市場競爭更加劇烈,在對外貿易政策上,便采取了資本主義超保護貿易政策。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以貿易自由化政策為主導傾向,美國取代了英國的地位成為了世界上新的經濟霸主,而在亞洲資源匱乏且又是戰敗國的日本的迅速恢複和崛起也都是依靠對外貿易,經濟貿易政策也是也是推進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19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貿易保護主義又重新抬頭。中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強調對外開放是中國社會主義的強國之路,參與國際貿易分工30多年的過程中,享受到了巨大的“紅利”,從過去的以資源為出口導向的模式逐步過渡到以現代技術和高科技為主的模式,可以說中國今日的GDP水平和每年快速的外貿出口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去年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成立標誌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重大一步,該試驗區於2013年8月22日經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於9月29日上午10時正式掛牌開張中國的社會生產力在改革開放之後得到了迅猛的提高,其水平決定了中國在國際分工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且中國又是世界人口大國,其消費能力在國際分工中也不能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