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貿易與分工
經貿論壇
作者:馬楠
摘要:國際貿易的發展由來已久,在當今各國經濟貿易緊密聯係的前提下,國際分工的形式逐步深化,由傳統的貨物流動逐步發展到服務、勞務、科學技術的交流,因此積極參與到國際分工當中去並且積極扮演重要角色成為了一國對外貿易政策的基礎。
關鍵詞: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國際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對外開放政策(the policy of foreign trade)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5-0-02
國際貿易顧名思義就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國家之間進行的商品、服務和生產要素的交換,是以經濟學家鼻祖亞當斯密的絕對利益理論和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代表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利益理論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站在一個國家的角度來看叫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而從世界範圍來看就稱作為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國家的逐步形成,某種產品在某個國家之內出現了生產剩餘,為了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和合理的配置資源,這就使國家之間的貿易產生了可能。當今各國要想不斷維持經濟發展的狀態必然要參與國際分工,通過對外貿易與各國之間交流,取長補短。國際分工指世界上各國(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國際貿易和各國(地區)經濟聯係的基礎。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分工超越國界的結果,是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化發展的趨勢。
一、國際貿易的種類
1.按照商品流向可以分為進口貿易(import trade)、出口貿易(export trade)和過境貿易(transit trade),當一國某種產品參與到世界該類產品的競爭中去的時候,如果該產品高於世界平均價格那麼這種產品就流入這個國家,稱為進口貿易;反之如果該產品的的價格低於世界平均價格,那麼該國就會輸出這種產品,謂之出口貿易。在國際貿易交往過程中還會出現一種情況A國往B出口商品,但是往往會先到C國國境,那麼這種貿易就是國境貿易。
2.按照商品的交易形態可分為有形(visible)和無形(invisible)貿易,有形商品包括可以看得見摸得到的具體實物,例如:汽車、手表、服裝等等;無形貿易包括服務貿易、技術轉移、勞動力轉移等等。
二、國際貿易的特點
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相比有著一些不同的特點。首先,國際貿易涉及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之間的商品、服務和生產要素的轉移,在操作流程方麵要比國內貿易複雜得多,涉及的業務部門比較廣泛,包括運輸、銀行、保險、海關、商檢等部門;其次國際貿易的風險要比國內貿易的大,因為交易雙方身處不同的地理位置而且局裏相對遙遠,雙方彼此的資信情況較難掌握,而且國際貿易交往過程中所受的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較強,因為國際運輸通常使用海運的方式;再次,國際貿易受雙邊貿易政策的影響,在當前國際貿易環境下雖然有統一的、各國認同的貿易政策,但是一些國家為了達到本國經濟目的往往還是采取不同貿易政策,阻礙或鼓勵國際貿易的發展。
三、國際貿易的作用
1.增加外彙儲備(Foreign Exchange Reserve),維持國際收支平衡。通過國際貿易參與國際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增加一國外彙儲備的重要來源,可以穩定、促進國內經濟,保持本幣相對穩定。
2.加強國際間合作,有利於國際分工與合作,促進經濟一體化的形成。對外開放是一個國家參與國際分工的主要表現,各個國家通過對外開放有利於加強各國之間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增加本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轉型的重要途徑之一。
3.促進產業升級,提高產品生產力和國際競爭力。在國際貿易過程中,有利於了解本國產品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產品功能,促使本國產業結構升級和完善。
4.增加財政收入,提高本國居民生活水平。商品在國際間的流動可以使國際上先進的產品進入本國市場為居民提供使用,提供生活便利;同時對外貿易又是各個國家的重要收入來源,特別是經濟大國,例如中國就是長期以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