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培養方法(1 / 3)

思維能力開發訓練

孩子的思維能力對於學好數學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抽象思維能力,對於能否學好數學至關重要。父母可采用如下措施來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

激發正確的學習動機與好奇心

12歲左右少年,大腦正處於發育的關鍵時期,對孩子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家長應予以滿足,不要把這些看成是與學習無關的事。要知道擴展孩子的知識麵正是培養孩子抽象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

訓練孩子集中思維的能力

集中思維也稱求同思維,是指從解決不同問題的方式中,發現同一規律或原理。例如在解數學題時,利用同一個公式或原理去解不同的應用題。也就是說,家長在輔導孩子時可用花樣翻新的題目使孩子掌握和理解抽象的原理公式。就像一個裁縫,懂得了裁剪的原理和人的體型特點,就能做出各種樣式、型號的服裝。老師與家長應注意在引導孩子掌握這種本領時不要搞題海戰術。

教孩子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語文或外語中常有一詞多義或多用,數學習題中的一題多解有利於培養孩子這種思維能力。家長可在孩子的教材中精心挑選這樣的題,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

注重啟發式

啟發的關鍵不僅在於老師、家長對孩子要有耐心與和藹的態度,更重要的是培養兒童勤於思考的能力,培養他們從小會提問題,愛提問題,家長在輔導孩子算術時,應先讓孩子自己說出對題的理解,對其錯的地方糾正時,要善於由淺入深地引導孩子自己得出正確答案。

從感性實物出發,引導孩子掌握正確概念

孩子一般學到分數、比例、幾何初步概念時,由於抽象思維能力差,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家長應從具體形象的實物出發,幫助孩子正確理解這些概念。比如把一個蘋果分成四份,使孩子從實物中去認識1/4的概念。從紅領巾上去認識銳角與鈍角的概念,從積木上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概念等。

引導孩子進行“大聲的思維”

即讓小學高年級的孩子用精煉、清晰的語言把自己如何解決一個問題的思維過程明確表達出來。這祥做的目的在於培養孩子思維的條理性與專注性。

為孩子創造動手的機會

教孩子記日用賬,算水費,家長將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講給孩子聽,並與孩子商量解決的辦法,看上去這些似乎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久而久之,孩子能有這樣多實踐的機會,知識就學得活了。應鼓勵孩子搞小發明、小創作,幹力所能及的活,手腦並用,孩子抽象思維的發展往往是在動手中培養的。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孩子的思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它需要經過長期的反複的訓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父母們不要急於求成,而要持之以恒。

培養感知動作思維

從出生到1周歲,兒童的思維主要依靠感知來進行。沒有感知,兒童就很難思維。因此,對這一時期兒童思維的培養,主要是以訓練兒童的感知能力為主。在著手訓練之前,必須做好兩件事,即保護好兒童的感覺器官,並為兒童提供一個刺激豐富的環境。

隻有具備健康、完善的感官,才能談得上訓練感知能力。家長要注意孩子各個感覺器官的清潔衛生,不使之感染疾病。如家中成員應有自己專用的毛巾、手帕,毛巾要經常用開水燙一下,給孩子洗臉時要注意用幹淨的水。不要讓孩子用手或髒手帕揉眼睛,家長也千萬不要用銳利的工具為孩子挖耳朵,這樣會引起外耳道感染,而且容易劃破鼓膜,造成聽覺障礙;洗澡、洗頭時要防止汙水入耳;孩子患有感冒時應及時醫治;不要用力擤鼻涕,以免分泌物入中耳,造成中耳炎等。

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環境也很有必要,特別是孩子居住的房間和經常活動的場所。孩子出生兩三個月後視聽覺都有明顯的發展,而孩子的世界幾乎不超過一張床的範圍,因此家長必須為嬰幼兒安排一個光線柔和、豐富多彩的床鋪世界。首先房間的光線應充足,但是窗戶和燈光不應在孩子的視野內,以免光源本身總是吸引著孩子,導致他無法把視線集中到物體上。在床欄杆的兩側或床頭上可掛上生動有趣的彩色圖片,顏色以紅、黃、藍、綠為主,再輔助其他的顏色。圖片一般是單個物體的圖形,內容有動物形象、卡通圖片、人物圖形或者各種幾何圖形,這些物品的大小要適中。另外,還可以用彩色的紙板、布料等剪成各種幾何圖形掛在床的兩側。在距離嬰兒胸部前方50~70厘米高處,橫掛一條繩,上麵係上不同形象、不同顏色、會發聲響的玩具。這些玩具或圖片應隔一段時間替換一次。這時孩子雖然還不會辨別顏色,但這些絢麗多彩的物體能刺激視覺,增強嬰兒的感受性,促進視力的發展。3個月後,嬰兒開始要抓東西了,這時可在床上放一些色彩鮮豔的吹塑玩具,或穿著漂亮服裝的布娃娃,讓孩子抓摸,能讓孩子感覺到不同的顏色和不同事物的觸覺。也可在嬰兒床靠牆一側的牆上,安上一麵大鏡子,當孩子躺在床上或給他換尿布時,他能看到自己和自己的動作。

健全的感知器官和豐富多彩的環境,二者隻是訓練兒童感知思維的一個條件。此外,還必須進行有目的性的訓練。

人主要憑視覺與聽覺來感知事物,所以在嬰兒期訓練兒童的看和聽是很重要的。我們先說說對兒童視覺的訓練。出生不久的嬰兒不會主動地看物體,而是被物體所吸引,這也是為兒童布置一個五顏六色的環境的重要原因。家長為了發展孩子的視覺能力,要經常拿些彩色帶響的玩具逗孩子,以吸引他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家長應該經常俯身遊戲、繪畫、剪貼、折紙等活動來對孩子進行感知覺的訓練。3歲後,可以教孩子掌握一些常見色的名稱,如紅、黃、藍、綠、橙、紫、黑、白等,當然,要與具體物品的顏色結合起來認識。家長可以和孩子玩“找顏色”、“配對”等遊戲,還可以利用包糖果的有色玻璃紙給孩子做個變色鏡。孩子對顏色是很敏感的,也非常喜歡把它們塗抹在其他物體上再現出來。如果為孩子準備了紙、彩筆,那麼孩子就不會在牆上塗抹了。還可以在紙上畫一些物體的輪廓,讓孩子填色。如果怕孩子把衣服和桌布弄髒了,可以用舊衣服製作一件罩衣供孩子畫水彩畫或調色時用,別因此而抑製幼兒的思維發展。

在訓練孩子感知能力的同時,也應包括對觀察力的訓練。1~3歲兒童經常觀察的生活內容有:孩子自己的玩具、食品、生活用品、屋裏的擺設、屋外的花草、街上的行人車馬、父母的言談舉止、小朋友的追逐、嬉耍、哭鬧等。家長切忌把孩子關在小空間裏,因為天地狹窄,自然會造成孤陋寡聞。

總之,感知動作思維主要是訓練孩子的感知覺,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注意要經常結合日常生活進行訓練。

培養直觀行動思維

1~3歲的兒童,主要依靠行動來思維。兒童必須邊做邊想,手一停,思維也跟著停止。因此,培養兒童的直觀行動思維也就是培養兒童的各種有意識的行為動作。

兒童從出生起,就有各種各樣先天的動作。如哭、手亂抓、吮吸奶汁等,但這些隻是一些無條件反射。人類豐富複雜的行為動作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換句話說,從出生就可以開始訓練兒童的直覺行動思維。

從出生到3個月,可以訓練兒童抬頭、翻身、俯臥抬胸、手扶能坐、視覺追隨運動和對聲音的反應、抓握運動及回避反射(用手輕觸睫毛,或在接近睫毛處劃過,迫使做作眨眼反射;用手輕觸麵頰、額部,讓他做扭頭等反應)。

3~6個月訓練方案

靈活地翻身。

不用支撐能坐。

扶東西能站。

用手、鉛筆、橡皮在孩子眼前晃過,訓練孩子的視覺判斷。不過開始時離眼近一點,然後可以離眼稍遠一些,可做左右、上下,或由遠及近的來回運動,可以訓練孩子眼睛的追隨調節能力。

訓練抓取反應:使嬰兒呈現仰臥姿勢,往他的麵孔上蓋一張紙,或一塊手帕、布塊,看他能否取下。先蓋上一張紙,若孩子夠不著,可往他手臂方向挪近,然後,再換塊手帕。

玩具探取:給孩子小汽車等能滑動的玩具,讓孩子饒有興趣地自己玩,學會自己探取玩具。

訓練抓握積木:遞兩塊積木給孩子,一手一個,訓練他能同時抓握兩個玩具的能力。

用繩子將玩具拴上,把繩子放在孩子手中,訓練孩子拉繩子取得玩具。

6~9個月訓練方案

自己坐下;

獨立站一會兒;

扶著物體走;

翻碗取物:給孩子一個玩具,在他伸手來取的時候,將它扣在碗下,訓練翻開碗拿到下麵的東西;

探究反應:將孩子手中的玩物拿走,擲到地上,讓孩子尋找;

抓握反應:給孩子一個方木塊,再給一個,再加一個,訓練孩子雙手抓物,處理多餘物品的能力;

叩敲積木:做示範把兩塊積木相對叩敲;然後盡量讓孩子摹仿;

教孩子做揮手、再見、歡迎的動作。

9~12個月訓練方案

彎腰站起來;

不扶物體挪步行走一段距離;

給孩子一紙一筆,大人用筆在紙上隨意畫,鼓勵孩子模仿;

先做示範,再讓孩子摹仿把木塊放到茶杯裏或盆子中;

取一塊大於孩子手的糖餅,先由家長示範用拇指和四指拿住糖餅,然後讓孩子拿;

用紙包著木塊,先演示將木塊從紙中取出來的動作,然後讓孩子摹仿;

讓孩子摹仿搖鈴鐺。

12~18個月訓練方案

獨立行走,且能後退;

讓孩子練習爬台階;

讓孩子摹仿踢球的動作,先把球放在孩子的腳前,一手扶著孩子,鼓勵他踢球,訓練目標為孩子在不用扶助的情況下能踢球;

鼓勵孩子摹仿手持一球,然後舉過肩扔球的動作;

給孩子三四個木塊,將幾個木塊疊起成為一個塔,要求孩子摹仿建塔。

兩周歲的孩子已基本掌握了各種基本的動作,就可以開始通過舞蹈、體育活動等來訓練孩子的行動思維。因為舞蹈、體育活動等的動作相對來說比較複雜,而且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動作有區別,對孩子來說,這既有吸引力,又符合孩子動作發展的需要。開始時可以教孩子學一些相對簡單的動作,然後逐漸地複雜起來。如果發現孩子在這方麵有天賦,可以送到專門的培訓學校去訓練。

培養孩子的直觀動作思維,應注意鼓勵孩子的探索行為。兩三歲的孩子,是個精力充沛的“探索者”,他搜索每個角落、每條裂縫,愛摸每件夠得著的物品。他會從書架上把書一本一本地抽出來,翻翻又扔掉,甚至可能撕壞。他會將小手伸進見到的每一個窟窿,掏掏看裏邊有什麼?他把小東西裝進大東西裏,然後又想把大東西裝到小東西裏。這種探索行為可以幫助孩子了解周圍物體的大小、形狀、顏色、軟硬、冷熱等各種屬性,這將會大大有助於孩子直覺行動思維的發展。家長不應限製孩子這些探索活動。

培養具體形象思維

任何思維都必須有一定的材料做基礎,沒有材料,思維就成了無米之炊。兒童要進行具體形象思維,必須具備一定的表象材料。而這些材料就是靠日常生活的積累。培養具體形象思維的能力,可以通過繪畫、模型製作、攝影、講故事、旅遊、舞蹈等手段來進行。下麵分別談談幾個方麵:

通過繪畫來培育、訓練兒童的具體形象思維能力

繪畫是把生活中的一些人或事通過形象的描繪反映在紙上,因而在繪畫時兒童首先要在頭腦中對所要畫的形象有個整體的印象,然後才能通過畫筆把它畫出來。

兩歲左右的孩子,就喜歡擺弄鉛筆、蠟筆或粉筆。雖然還不會畫,但很喜歡隨便塗抹。這時幼兒的“畫”,一般還沒有什麼特定的含義。再大一些,就可以看到孩子畫出有點像什麼東西的圖畫了。這時家長應鼓勵他畫,對他畫的東西表示欣賞,使孩子感到畫畫是件愉快的事。家長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在孩子麵前擺上彩筆和紙,對他說:“你想畫什麼就畫什麼。”

孩子開始畫時雖然是無心的,但家長卻應有意地誘導,使孩子逐步懂得自己畫的東西要反映實際存在的事物。比如孩子塗抹了一串圓圈,大人要問他畫的是什麼。孩子可能說是皮球,這時父母就要告訴他:皮球是圓的,你畫的可不像皮球,倒像一團鐵絲。這樣,孩子就會發現他畫的也確實不像皮球,再畫時他就會注意。

父母應經常引導孩子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為以後學習和生活提供相關經驗。比如拿一個皮球、一個三角尺、一個火柴盒,引導孩子區分圓形、三角形、長方形之間的差別。引導孩子觀察的時間不要太長,最好以遊戲的方式進行。如在帶孩子散步時,領著他觀察電線,同時引導他用手指在空中畫橫線;領他觀察馬路邊的電線杆,引導他用手指在空中畫豎線,叫他邊畫邊說:這是電線,這是電線杆……經過初步的觀察,“書空”(即用手在空中劃)等練習之後,再讓孩子用筆在紙上畫。這時,孩子往往就會一邊畫一邊自言自語:這是皮球、這是火柴盒、這是電線和電線杆等。這說明孩子已進行了形象思維,他的畫和現實世界已經建立了某種聯係。

一般來說,兒童4歲以前形象視覺發展較快,所以,家長應注意4歲前多給孩子一些色彩鮮豔的玩具或圖書、畫刊。5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會畫一些車船、房屋、人物、花鳥等東西。這時大人要幫助他觀察各種實物和實際生活中的現象,抓住這些事物的特征,找出各種事物和現象之間的聯係和差異,指出這些形象好在哪裏,美在何處,激發孩子畫畫的願望。孩子開始畫以後,就應讓他充分發揮想像力去自己創造各種形象。

通過聽講故事來培育兒童形象思維能力

兒童比較喜歡聽童話故事,故事中一些人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形象。聽故事由於隻靠聽覺來激發兒童對故事的理解,兒童在腦中再現出故事中的角色形象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所以這對培養兒童的具體形象思維很有益處。

孩子都很喜歡聽故事,特別是一些情節曲折、有趣的故事,能夠百聽不厭。因此家長可以選一些比較經典的童話故事講給孩子聽。在給兒童講故事時,還應考慮兒童的年齡特點、理解能力。一般若給三四歲孩子講故事,最好主題單一,情節簡短,語句流暢,有重複的意義;而給五六歲孩子講的故事,內容可以廣泛一些,體裁也可多樣些,比較好的童話、神話、科學幻想、生活故事……都可以給孩子講述。現在書店裏兒童故事書籍很多,既有給家長看的,也有給孩子看的。

為了使故事更富有感染力,能引人入勝,家長給孩子講故事時,語言要流暢、生動、形象;速度不宜太快,應根據情節的發展,時而急促,時而緩慢,時而停頓;語調要抑揚頓挫,切忌平鋪直敘,要善於用語調的變化來渲染氣氛;逼真地摹仿自然界裏的風、雨、雷聲、鳥蟲禽獸的叫聲以及各種物體發出的聲音;在講各個角色的對話時,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點,還可以輔之必要的表情、手勢、動作來增添故事的情趣。這樣就可以講得有聲有色,聲情並茂。一般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最好不要提問題,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響故事的完整性。但有時為了引起孩子的思考,加深印象,不妨在主要情節處提出適當的問題,賣個“關子”,如問問“這是怎麼回事呢?”“他們怎麼辦呢?”等,讓孩子猜猜結局如何,講講自己的觀點,然後家長再把故事講下去。

給孩子講故事,每次以講一個為宜,避免“貪多嚼不爛”。一些短小的故事最好講兩遍。第一遍主要讓孩子安靜地傾聽故事,掌握故事的主要內容。講完後,可圍繞故事的名稱、角色、主題思想、關鍵段落、重複的語句等提幾個問題,以激起孩子有關故事的形象思維。

通過手工來培養兒童的形象思維能力

孩子喜歡玩泥巴或麵團,用來捏、壓、搓、切,用模子或手做成各種小東西。孩子也喜歡折紙,用白色或彩色的紙折成小船、小猴等。捏泥和折紙都是最終要做成一個具體的、有意義的物體,所以孩子在捏泥和折紙之前都要預先在腦中存在這一物體的形象,然後逐步做成所需要的東西。在這個做的過程中,就可以培養兒童的具體形象思維能力。

因此,父母要給孩子買些專供兒童用的橡皮泥,或用鹽水與麵粉和成的麵團,讓孩子捏。還要買些彩色紙和白紙,讓孩子折玩。孩子的作品應予保存,這對孩子也是一種鼓勵。過後給孩子再看,孩子會很高興。

粘貼也是一種很好的手工勞作。開始時,大人用剪子剪些小樹、小草、小花、小兔等,讓孩子貼在一張大紙上。最好由成人先教他布置好畫麵,安排得合理、得體、美觀,之後再逐一貼上,以後可由他自己決定怎麼貼。待孩子貼得熟練了,就讓他自己選擇他喜愛的畫麵,由他自己學著慢慢地剪,自己去貼,大人從旁指點。例如,讓孩子剪火箭、輪船、汽車、熊貓等,剪了一些畫麵以後,讓他把各種小的畫粘配成一幅大的剪貼畫。

其他方法如幫助孩子用火柴盒做玩具,幫孩子收集郵票、畫片等。還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碎布、針線、木片、小釘、小錘等,讓孩子縫縫補補,釘釘錘錘,在親自動手的過程中,鍛煉具體形象思維。

入學後兒童具體形象思維的培養

孩子上學後,學校裏的語言課、作文訓練是培育孩子形象思維的極好方式。另外,在課餘時間,可有意識地安排孩子讀一些小說、詩歌、故事,看看電視或參觀美術展覽、攝影展覽等,對訓練孩子的形象思維極有必要。

培養抽象邏輯思維

抽象邏輯思維是最高級的思維,它要到五六歲以後才逐步得到充分發展,特別是進入小學後。盡管這樣,並不是說在學齡前就可以放任不管,未進學堂照樣可以進行訓練。我們可以通過讓孩子對物體進行分類,對某個事件、過程進行較簡單的判斷、推理來進行抽象邏輯思維的培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通過小實驗、猜謎語、棋類活動來培養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