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培養方法(2 / 3)

通過小實驗來培養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

學齡前兒童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要訓練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還須以具體形象的材料來引導,進行各種各樣的小實驗是比較恰當的途徑。所以家長就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給孩子做一些小實驗。比如說,在家裏最好給孩子一個帶抽屜的桌子或舊箱子,配備一些實驗用具,像磁鐵、放大鏡、三棱鏡、小鏡子、小杯子、鐵釘、木塊、石子、鐵片、電池、電線等小東西。家長可以用這些簡單的東西教孩子做許多有趣的實驗。比如拿一塊冰,放在小鍋裏加熱,使冰化成水;再加熱燒開,使水蒸發成汽。然後問孩子水到哪裏去了?孩子若答不出,這時大人可在鍋裏加上一點水,一邊加熱,一邊拿一個玻璃片在鍋上麵接著水汽,讓孩子觀察水汽凝結成水珠的現象。最後給孩子講解雨、雪的形成和變化的過程。使兒童對物體的三態(氣態、液態、固態)產生感性的認識。兒童就可以推斷出衣服是怎麼被曬幹的,吃到嘴裏的冰棍為什麼會化了。

生活中的小實驗很多,如怎樣發現空氣的存在,用放大鏡觀察一些小昆蟲,觀察各種形式的樹葉等。通過這些小實驗可以激發兒童進行各種各樣的推理。

通過猜謎語來訓練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

孩子在4歲左右就可以開始學猜謎語了。不過剛開始給孩子猜的謎語,必須是他們常見的、熟悉的、有著明顯特征、比較容易猜中的物體。如:長耳朵、紅眼睛、短尾巴、白皮襖、走起路來一跳跳(白兔)。以後,隨著年齡增長,可以逐漸加深難度。如兩隻小船各西東,10個客人坐當中,白天一來又一往,夜晚客去船空空(鞋)等。

初次教孩子猜謎語,應先告訴孩子什麼是謎語,引起孩子猜謎的興趣和願望,並且教孩子一定的猜謎方法。要孩子仔細聽清楚謎語裏說的每一句話,開動腦筋把謎語裏的幾句話連起來想,然後再猜猜謎底是什麼。

孩子猜謎語時往往要出錯,家長不要急於告訴他答案,而應引導孩子,慢慢從謎語的每一句話中推斷出謎底。例如:小小蟲,嗡嗡嗡,飛來飛去花叢中,又傳花粉又采蜜,人人誇它愛勞動(蜜蜂)。孩子若一時猜不出,家長可以問:“什麼蟲飛時是嗡嗡響呢?”孩子可能猜成蚊子,家長就問:“蚊子飛時是嗡嗡響的,但它會傳花粉會采蜜嗎?”針對孩子的回答把孩子一步一步地引向正確的答案。孩子在猜謎過程中,需進行判斷、推理,從而鍛煉了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通過棋類活動來培養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棋類活動素有“智力體操”的美稱,不僅是一項體育活動,也是鍛煉人們抽象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怎樣著棋才算合理,才能贏棋,需要對棋理有所了解,要掌握一些常規走法,並要在下棋過程中,時時對形勢、對方的下一部走法做出判斷和推理。

教孩子下棋,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進行。初學時,可以讓孩子學一些棋子較少,走法簡單的棋類,如“二子棋”、“三聯棋”等。這類棋走幾步就能決出勝負,能提高孩子學棋的興趣。以後可進一步學習棋子較多、走法仍較簡單的棋類,如“五子棋”、“跳棋”。這類棋的棋子較多,但走法變化不大,孩子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當孩子接近6歲時,如對棋類表現出一定的興趣和能力時,家長才可試著讓孩子學圍棋、象棋。市場上可買到適合兒童智力水平的棋,如“登山棋”、“六跳棋”。家長也可自製棋子和棋盤,教孩子學弈。

入學後兒童抽象邏輯思維的培養

孩子入學後,學校裏的數學課是培養兒童抽象邏輯思維的主要途徑。數學課中的數字、運算都是抽象的,兒童必須從具體的實物運算中概括抽象出數字運算,才能學好數學。如1 1=2,它既可以指1個蘋果加1個蘋果等於兩個蘋果,也可以指1個人加1個人等於兩個人。隨著年級的升高,數學課內容的加深,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也越來越強。此外,在課餘時間,還可讓孩子讀一些益智故事或做一些智力趣題來培養孩子思維的嚴密、敏捷。

培養分析綜合思維

對兒童的分析與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嬰兒出生從3個月以後就可以進行,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孩子談話,在談話過程中引導孩子對事物進行分析和綜合,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對於2~3歲年齡段的孩子,我們可以不斷地向他們提問題,如:“馬有幾條腿?”、“馬有尾巴嗎?”、“馬耳朵長在哪兒?”、“你的頭上都有什麼?”、“你的鼻子在哪兒?耳朵在哪兒?”……孩子3歲以後,我們可以又有其他的方法訓練分析和綜合能力,如:

指出圖中缺少部分

給孩子一張圖片,圖片中缺少某部分圖形,讓孩子把缺少的部分說出來。

例如:一張缺少嘴巴的人的臉部圖形、一匹沒有尾巴的馬、一輛缺一個輪子的汽車……

填圖

與上邊方法類似,隻是把缺少的部分製成卡片,讓孩子把它放到圖形中的合適位置上。

拚圖

把一個圖形分成許多部分,分別製成卡片。讓孩子把分開的各張卡片拚在一起,恢複原先圖形。

積木拚圖

成人用積木擺出一個圖形,讓孩子用另一副積木把它照樣拚出來。

找錯誤

給孩子看一張有明顯錯誤的圖片,讓他指出錯在哪兒。

例一:讓孩子指出下列圖中的不合理處。

例二:這是獅子在吃早餐,但圖畫的順序錯了。讓孩子指出正確順序。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有些孩子特別喜歡拆毀玩具。好端端的玩具到他們手裏沒幾天,就可能被他們“大卸八塊”。其實,這是他的分析與綜合能力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正常表現。他們渴望了解事物的部分、事物的結構和組合。他們很想知道是哪些小部件合在一起,形成了好玩的玩具;它們之間是如何協作的,才有了一定的功能。這是他們的分析與綜合能力發展的結果。因此,當我們發現孩子在拆毀玩具時,我們不要過分斥責他們,而應當合理引導他們。比如,向他們介紹玩具的結構讓他們觀察玩具的各部分形狀、各部分的連結,給他們提供可以組合和拆卸的玩具等等。

還應當提醒家長和教師的是,兒童時期畢竟還處在發展時期,不能對兒童的思維發展有過高的要求,不能希望兒童對任何事物都能做出本質的分析與綜合。不能強迫兒童的發展,而是要為兒童的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和條件,讓兒童在積極、愉快的遊戲和學習中發展他們的分析綜合能力。隻有適應他們的思維發展規律進行培養,我們才能有效地培養出高智商的兒童。

培養比較思維

對孩子比較能力的培養可以從孩子的日常生活入手。在孩子一開始認識事物的時候,就應該不斷引導他們對不同事物進行比較。如:兩匹馬誰大誰小、兩棵樹哪個高哪個低、兩本書哪本厚哪本薄等等。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水平的提高,比較的內容可以日益增多,由對事物的單一特征的比較過渡到對多種特征的比較,由對外部明顯特征的比較過渡到內部特征的比較,由對非本質特征的比較過渡到本質特征的比較。

單一特征比較

對同類事物的某一特征如大小、高低、粗細等進行比較。

可以把孩子帶到樹林裏,一邊遊玩一邊讓孩子比較哪棵樹最高、哪棵樹最矮。

孩子在寫寫畫畫的時候,可以拿幾支粗細不等的鉛筆讓孩子比較,哪支最粗、哪支最細。

可以把孩子帶到動物園,讓孩子一邊欣賞動物,一邊比較哪個動物最大、哪個動物最小。

異同比較

對兩個或兩個以上事物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進行比較,從而區分事物。這往往都是多種特征的比較。

可以把孩子帶到金魚缸邊,讓孩子一邊欣賞金魚,一邊讓孩子說出其中一隻金魚與其他金魚有什麼不同之處。

可以把孩子帶到商店,讓孩子找出同類而不同型號的商品相像的地方。

分類比較

在比較的基礎上進行的分類訓練,可以鍛煉兒童靈活、複雜的比較能力。

在一個袋子裏裝上4個球形的東西、4個扁圓的東西、4個立方塊、4個圓柱形的東西,還裝上4個小箱子。讓孩子從袋子中取出這些物體,不同的東西放到不同的小箱子中,相同的東西放在同一箱子中。

給孩子一些不同種類的動物的圖片,讓孩子認識。然後讓孩子自己想出多種方法將圖片分類。如:把4條腿與非4條腿動物分開,或把會飛與不會飛的動物分開,或把生活在陸地上的和生活在水中的動物分開等等。

培養抽象概括思維

抽象概括是思維的中心內容,是思維的最高形式。要造就一位能力超常的兒童,就要特別注意培養兒童的抽象概括能力。

孩子的抽象概括能力最初從直接感知事物中而來,他們的抽象概括往往離不開事物的具體形象,因此,水平很低,錯誤很多。這時期,對兒童的培養應該是盡量擴大他們的知識經驗。讓他們盡可能地多看、多聽、多摸、多玩,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在這基礎上,成人可指導他們多動腦筋,多思考,對獲得的材料進行初步的抽象概括。這種指導在日常談話中就可進行。比如,下麵的父子對話:

父:雞、鴨、牛、羊都是動物嗎?

子:是,因為它們都會叫喚。

父:可蚯蚓不會叫喚,它也是動物啊。

子:蚯蚓會爬,會爬、會走的就是動物。

父:魚不會走,會遊;鳥不會爬,會飛。可它們都是動物。

子:那,能活動的就是動物。它們都會活動。

父:可汽車、火車、飛機都會動,它們是動物嗎?

子:當然不是,他們自己不會動,得讓人去開。自己會動的才是動物。

通過這段對話中我們看到,孩子對動物的抽象概括水平已有了提高,“自己會動”的特征比“會叫喚”更接近動物的本質特征。

孩子的知識經驗豐富了,就可以進一步指導他們,讓他們在不同的對象中尋找共同特征,這些共同特征往往包含著事物的本質特征。比如,通過對井水、河水、湖水、海水以及水蒸汽、雨、雪、冰、雹的認識,他們應抽象出“水”的特征;通過對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的認識,應能抽象出“運輸工具”這一特征。這種指導同樣可以用談話的方式進行。例如,可以經常問孩子一些這樣的問題:“能吃的東西都有什麼?”“哪些東西是方的?哪些東西是圓的?”“哪些東西有同樣的用途?”“哪些東西可浮在水麵上?”等等。許多智力遊戲也能夠起到同樣的培養作用。比如,給孩子一些圖片,圖片內容分別是蘋果、茄子、梨、土豆、香蕉、黃瓜,讓孩子把它們分成水果和蔬菜兩類;再把它們放在一起,問孩子它們有什麼共同之處。

通過對共同特征的尋找,孩子的抽象概括水平又可以提高一步。但是,共同特點並不等於本質特征。有的孩子根據日常生活經驗,以為豬都是黑的,於是把“黑色”抽象出來做為豬的本質特征。等他們見到白色的豬後,才發現自己錯了,這種錯誤的原因在於他們的抽象概括是以事物的具體形象為基礎的。要想把抽象概括水平再進行提高,就必須擺脫事物的具體形象的束縛。怎樣才能擺脫這種束縛呢?這就需要形成概念,而概念通常由詞來表示,所以,努力發展孩子的語言,使孩子掌握科學的概念,這是培育孩子抽象概括能力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擴大孩子的詞彙量,讓他們多說、多講,盡量用準確的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成人要注意觀察孩子,當他們用詞不當,或表達錯誤,或詞語不夠用時,要耐心告訴孩子應該怎樣說,教給他們正確的知識、概念。在教學中,老師要把基本知識、基本概念深入、透徹地講清楚,使孩子牢固地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這樣,孩子的語言發展起來了,他們的抽象概括水平也就會迅速發展和提高。

培養推斷思維

孩子掌握了概念以後,判斷和推理能力也就隨之而發展起來。孩子以至小學孩子思維的形象性很大,他們的判斷和推理常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培養的目的就是要幫助他們減少錯誤,發展判斷和推理能力,提高他們的思維水平。

培養孩子的判斷、推理能力,首先要培養孩子對概念的深入、靈活的掌握,因為概念是判斷和推理的基礎。具體培養孩子判斷和推理能力的方法有很多。

家長說出某種事物或人的特征,讓孩子說出它的名稱

例如:青青看見一個小朋友:青青笑,他也笑,青青哭,他也哭;青青舉起左手,他同時舉起右手;青青抬起右腳,他同時抬起左腳。這個小朋友是誰?(青青在鏡子裏的形象)

這也可以用猜謎語的形式來進行。成人在謎麵中描述事物特征,讓孩子判斷謎底是什麼。如:“一個住這邊,一個住那邊,從小到老不見麵,說話聲音都聽見。”(耳朵)

給孩子看一些有錯誤(邏輯錯誤)的圖片,讓孩子指出錯在哪兒

如:小朋友和老虎一起關在鐵籠子裏;小朋友在烈日下穿著雨衣、打著雨傘等。

幾幅圖片表示一個完整的故事

把圖片順序打亂,讓孩子恢複原來順序,並講述故事內容。

找相關事物,使孩子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

例1.小熊請小羊、小貓、小狗、小兔和小雞做客。它準備了肉骨頭、蘿卜、小蟲、魚和青草招待它們。你能幫助小熊把這些東西分給客人嗎?

例2.在圖中,讓孩子指出和左邊小圖關係最密切的東西。

給孩子講故事,中途停下,讓孩子推測故事的結果

例1.媽媽買了很多香蕉,安安可高興了。他剛拿起一根香蕉,就聽見峰峰在樓下叫他去玩。安安一邊剝香蕉皮一邊跑下樓,把香蕉皮扔在了樓梯上。安安這樣做,後來會怎樣呢?

例2.今天是芳芳的生日,媽媽答應給她買一個布娃娃做生日禮物。可是,媽媽跑了許多商店都沒有買到,媽媽已經非常累了,現在媽媽該怎麼辦?

看圖回答問題

例1.讓孩子看圖,問每個圖形中有幾個小木塊?是怎麼知道的?

例2.按照每一行前麵的順序,在橫線上填適當的數字或圖形。

在對孩子進行培養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孩子從事物的客觀規律出發,冷靜地、合理地進行判斷和推理,不要從過少的事例或不典型的情境中倉促地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推理,更不要從自己的情感和主觀願望出發進行判斷和推理。

培養理解性思維

孩子的理解力是在教學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成人要教給孩子一種新知識,必須首先了解孩子已有的有關知識經驗,然後有的放矢地把新知識和經驗聯係起來。例如,要使孩子理解“台風”,就要從孩子所知道的“風”、“大風”說起;要使孩子理解“自相矛盾”這個成語的含義,就要從什麼是矛和盾以及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說起。這樣,通過教學,使孩子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確切的到比較確切的、從具體到抽象、從簡單到複雜、從近到遠地逐步獲得新知識,並從中鍛煉和培養孩子的理解力。

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做遊戲中,也可以有很多方法用以培養孩子的理解力。

給孩子一張或一套圖片,讓孩子講述圖片的內容,從而訓練孩子理解事物間的聯係和關係的能力

例1.讓孩子說說看,左圖中的小朋友被誰吵醒了。

例2.在下圖中,依次說說:他為什麼高興?她為什麼哭?她為什麼著急?他們為什麼拍手?

例3.給孩子幾張圖片:一張圖上是一條河,另幾張上分別是幾個動物,如烏龜、猴子、貓、青蛙、公雞、鵝、兔、鴨。問孩子:卡片上有什麼動物?這些動物要過河,哪些動物能遊過去?不會遊泳的動物怎樣才能過河?你能想出個幫助它們的好辦法嗎?

給孩子講故事,講完後讓孩子說明這個故事的意義,以考查和訓練孩子對故事的理解能力

例1.龜兔賽跑(大意):龜和兔比賽誰跑得快。一開始,兔子跑得很快,把烏龜落得很遠,於是兔子就去睡覺了。等它醒來,烏龜已先到了終點。

例2.烏鴉喝水:烏鴉渴了,發現一隻瓶裏有水。可瓶裏的水很少,瓶子又細又高,烏鴉喝不到水。烏鴉想了想,就到旁邊銜來一些石頭子兒扔到瓶裏。水麵高了,烏鴉就喝到了水。

給孩子講述一些常見的成語、諺語等,讓孩子理解它們的含義

例如,“一針見血”、“有頭無尾”、“唇亡齒寒”、“小斧子也能砍倒大樹”、“抱著幹柴去救火”等等。

有意造成一些錯誤,讓孩子指出錯誤並找出解決的辦法

例如:

吃香蕉不剝皮;

想把牛奶從封著的瓶裏倒出來;

想穿係著鞋帶的鞋子;

穿沒有解開扣子的衣服等等。

向孩子解釋生活中常見現象中的因果關係

例如:玻璃杯掉在地上會怎樣?為什麼拿雞蛋時要小心?冰糕為什麼會化成液體流在手上?爐火中不加煤會怎樣?等等。

總之,培養孩子的理解力,最關鍵的是要調動孩子思維的積極性,力求用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來同化新知識,在新、舊知識的聯係中提高理解力水平。

培養分類思維

培養孩子分類能力的方法可介紹下麵幾種。

實物分類

例1.把下列物品混放在一起,讓孩子進行各自歸類:5個蘋果、4個茄子、6個梨、7個土豆、3根香蕉、8根黃瓜。分好後,問孩子每種物品的名稱是什麼?數量有多少?再讓孩子把它們分成“水果”和“蔬菜”兩類。最後,讓孩子用籃子把它們裝起來,引導他們用“食品”這個詞概括這些物品。

例2.給孩子出示如下物品:一張白紙、一瓶藥片、一支鉛筆、一塊肥皂、一把牙刷、一把活動扳手、一把老虎鉗、一塊毛巾、一雙筷子、一把湯匙、一支注射器、一個盤子、一瓶紅藥水、一個小碗、一支溫度計、一塊橡皮擦、一個酒杯、一支鋼筆、一把螺絲刀、一管牙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