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高等學校創新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2.1 分層差異教學
為了根據具體情況提高新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我們在教學中采用了分層次教學理念,包括根據不同基礎將學生分成普通班與提高班,將必修內容與選修內容結合。
2.1.1 根據基礎不同劃分普通班與提高班
在教學中,我們按照原始基礎將學生分成普通班與提高班,進行分層次管理與教學。對於普通班學生,我們采用課堂授課與上機實踐將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對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原理、網絡知識、程序設計方法和多媒體應用技術等有一個全麵、清楚的認識,並能熟練掌握計算機的實際操作和綜合應用,提高其應用計算機技術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對於提高班的學生,我們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要求他們完成Ofice綜合應用、多媒體技術應用、簡單程序設計、網絡與信息安全四個大類型的作業。每個大類型的作業又包含若幹個具體的綜合作業要求,學生在固定期限內選擇並完成至少6個綜合性大作業。
2.1.2 必修內容與選修內容相結合
根據入學摸底考試成績,我們按照不同的基礎,將學生分為普通班與提高班。這樣的分層次管理與教學可以確保學生掌握必需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然而,有些計算機應用知識不要求所有學生掌握,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迫切希望掌握,於是我們安排了第二層次的課程。第二層次有7門子課程,包括數據庫技術基礎、網頁設計與製作、常用工具軟件、數學建模與MATLAB、VB程序設計基礎、多媒體動畫設計、C語言程序設計基礎。每個子課程6學時,每個學生限選其中一門。
2.2 明確教學目標
針對部分學生對該計算機基礎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重視不夠等問題,首先教師應提高學生對該課程的思想認識,強調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更重要的是為後繼的計算機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學習以及今後的工作打下重要的基礎。同時,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高校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工具性和實用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強調以應用為目的,著重培養學生肯用、敢用和會用計算機,讓學生掌握大學專業學習和科研所需要的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2.3 構建合理的實踐教學環節
構築合理的實踐能力體係是科學構建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環節。要從整體上對實驗教學環節進行策劃,使實踐教學體係與理論教學平行,相輔相成、相互協調,盡量為學生提供一些具有綜合性、設計性和創造性比較強的實踐環境問,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能夠感到掌握這些知識雖然有一些難度,但是跨越這個難度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例如,在進行“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的實踐環節中,教師就可以針對控製結構、控件等部分的實驗課程在已經講授的程序課堂基礎上,提出-些更高難度的專業應用問題作為學生課後知識拓展的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課後通過查閱資料、疏理知識體係、互相交流溝通等完成研究,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也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使他們獲得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2.4 探索創新能力培養新途徑
高效必須始終圍繞“創新人才”培養這個主題多途徑地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和個性化發展進行探索和實踐。①舉行開放式、網絡化的程序設計大獎賽。學生自主選題、個人或團隊合作、網上初評、現場答辯等開放式形式、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培養創新能力。②在VB應用係列課程中,實施案例驅動、專題講座、項目分析等的教學方式。③使用開放式考試方式:以自主選題、項目研製、作品演示等形式為成績評定依據。④組織學生參加項目、各種網站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