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要適度
幼兒的最大心理需要的是母愛。充分發揮母愛的教育作用,對增進幼兒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但母愛過度,變成嬌寵溺愛,姑息縱容,則容易使兒童形成種種不健康心理,如依賴、撒嬌、任性、固執、驕橫、缺乏自製力、適應能力差等。母愛忽冷忽熱,容易使兒童情緒不穩定,過敏多疑。
教育要講究方法
如果父母因“望子成龍”心切,要求過高、過嚴,會使孩子的心理負擔過重,欲速不達,反而阻礙孩子的智力和個性發展。如果經常苛責、訓斥、打罵和體罰。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膽怯畏縮、逃避等不良性格,或造成孩子說謊、反抗、逃學、吸煙、偷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父母應打破家庭的封閉的小環境,鼓勵孩子多與別的孩子交往。多參加集體活動,有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增強集體感,防止他們產生孤僻,不合群的性格和孤獨、羞怯感。西方國家常見的“孤兒院病”,使兒童的自我發展停滯不前,其原因之一就是兒童生活天地狹小,與社會接觸太少。
培養孩子健康的心態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經過數年研究發現,注重培養孩子快樂的性格,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一個兒童心理專家曾進行了長達8年的研究,對一萬多名經濟條件不同的兒童進行了調查,反饋的結果,始料未及。當問到孩子們最大的心願和要求時,絕大多數的孩子對吃、玩、用的東西都不大在意,而普遍重視的竟是家庭氣氛和精神生活。如:
父母不要吵架
對待孩子要一視同仁
大人說話不要失信
爸爸媽媽要互相謙讓,不要彼此責怪
父母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我們的小朋友來做客時,要表示歡迎
家庭裏要有適當的文娛活動,節假日要給孩子玩的時間
爸爸媽媽言行不對的時候,要接受孩子的批評
對孩子少發點脾氣,多一點笑
這可以說是孩子們的共同心聲。他們的精神生活、心靈需要比物質條件、經濟生活的要求更強,他們希望有個充滿親密和諧、寬容民主、活潑的家庭。他們討厭氣氛沉悶、感情淡漠、專橫緊張、嘈雜煩躁的家庭環境。興趣和愉快是人的最主要的兩種積極情緒。家長們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形成一種愉快的氛圍,讓孩子在樂中學習,樂中益智,依其自然賦予的素質,發揮那金子般的靈氣,是家庭優教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快樂性格的培養中,父母起著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加深同孩子之間的感情,以密切彼此之間的關係。美國心理學家皮特森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孩子的習性、語言、動態及世界觀的形成同其家長極為相似。他認為,父母用微笑和親切的眼睛對待人生,能使孩子得到非常好的愉快教育。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心胸寬廣,精神愉快,即便工作繁忙,也要抽空與孩子玩玩,說些妙趣橫生的話語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感染與陶冶。
幼兒多動症的現象及治療方法
多動症又稱“多動綜合症”,是兒童常見的一種以行為障礙為特征的綜合症。多動症主要有以下症狀:
1.活動過多
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但如果幼兒不安寧,喂食困難,難以入睡,易睡或難以喚醒,就有多動的傾向。有的孩子較早能站立行走,打翻碗盆,拆壞玩具,或獨自上街。上學以後,他們不能專注,上課時用手敲桌子,跺腳。不能坐住看一會兒電視,爬上爬下,上窗子,踢椅子,這種活動是雜亂的,無目的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