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疾病預防(2 / 3)

主要症狀為鼻炎、咽炎或扁桃體炎,與其它病原引起者難以鑒別。多數患者感染即中止於此期,不發展為菌血症或腦膜炎。病初即接受磺胺藥或抗生素治療更易如此。

敗血症期

一般起病急驟,突發高熱,伴有惡心嘔吐。幼小病兒易發生驚厥,年長兒可訴頭痛及全身疼痛,關節尤甚。可有冷感,但少寒戰。病兒麵容呆鈍、缺乏表情,臉色灰白或發紺。起病數小時後,迅速出現出血性皮疹——瘀點,瘀點分布不均,多少不等,用手壓不退色,大小不一,可自針尖大至1~2厘米直徑,形態多為星狀,初呈紅色,後發展為紫紅色或擴大為成片瘀斑,肩、肘、臀部易於受壓處多見,也可見於口腔粘膜或結膜。

腦膜炎期

大多數患兒在發病24小時左右即出現腦膜刺激症,此時仍有高熱、皮疹、因顱內壓增高患者頭痛加重,嘔吐頻繁,煩躁不安或嗜睡,病重者神誌昏迷,或有驚厥。頸項強直,克氏症及布氏症等腦膜刺激症呈陽性。腦脊液可呈典型的化膿性改變,培養基塗片細菌多為陽性。

防治措施

注意住室宿舍衛生,經常通風,以保持新鮮空氣,常曬被褥,注意個人衛生,不帶兒童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流腦藥物預防應限於與患者有密切接觸的易感者,患者周圍的上感病人和皮膚有出血點者。

目前我國多數地區流行菌群仍為A群,且大多數對磺胺藥敏感,故仍可酌情采用。服藥方法為磺胺嘧啶(SD),兒童每日1~2克,1歲以下每日500毫克,連服3天;亦可選用磺胺甲基異惡唑(SMZ),磺胺—6—甲氧嘧啶(DS36)等新合成磺胺藥,服藥時應遵醫囑。

早期診斷和及時恰當的治療是減少本病死亡率、防止發生後遺症的關鍵所在。腰椎穿刺對小兒並無害處,切不可因對腰穿有顧慮而拖延診斷,失去診斷和治療的最佳時機。不可等到出現驚厥昏迷等嚴重症狀時才下診斷,以致治療後出現智力減退、癲癇、四肢強直、腦積水、耳聾或精神異常等後遺症。因此,發病後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嬰幼兒脊髓灰質炎的治療方法

脊髓灰質炎又叫小兒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此病主要經口傳入,也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染,脊髓灰質炎的潛伏期為5~14天。

脊髓灰質炎輕者可表現低熱、咽痛、流涕、咳嗽、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可不出現癱瘓。

重型起病緩急不一,主要症狀是發熱、嗜睡、頭痛,有的出現消化道症狀及上呼吸道症狀。早期一般為1~4日。退熱後,經過1~6日又發熱,麵紅出汗,咽痛,頸項強直,煩躁不安,哭鬧。這時如做腰椎穿刺,腦脊液有改變。3~4天後出現癱瘓,特點是分布不規則不對稱,多見於四肢,主要表現為肌力和肌張力減退。經過5~10天發熱減退,癱瘓也不再發展。癱瘓1~2周以後,病肢肌肉開始恢複功能,輕者1~3個月恢複,重者半年到1年半恢複。

對患兒要加強護理,按醫囑服藥。要使癱瘓的肢體避免外傷,給他做按摩,幫助患肢活動。在恢複期可采用針灸、推拿等療法,並加強患肢的被動活動。

嬰幼兒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治療方法

本病是因化膿病菌如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侵入中耳而發生,為嬰幼兒多見的耳病。因嬰幼兒抵抗力弱,較易患上呼吸道炎及各種疹熱病,咽鼓管短,位置低而平,平臥吃乳,易反胃嗆咳,帶菌分泌物可侵入咽鼓管,嬰兒中耳常遺有胚胎期的結締組織,容易發生感染。這些因素均易招致鼓室發炎。

臨床表現

(1)發熱:體溫在38.5℃~40℃或以上,鼓膜穿孔流膿後,體溫可降至正常。

(2)耳痛:年長兒可訴耳痛,可放射至頭部及齒部。鼓膜穿破流膿後疼痛減輕。嬰幼兒不會訴說耳痛,則哭鬧煩躁不安,常用手抓耳。有明顯的胃腸症狀,如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等,極似胃腸道疾病。間有驚厥及頸部強直。

(3)本病如不及時治療,可發生下述並發症:

①急性乳突炎。

②急性化膿性腦炎。

③重症嬰兒腹瀉。

治療方法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若能及時治療,多能控製流膿並使穿孔愈合,恢複聽力。治療若不及時可遷延成慢性。

全身療法

立即使用有效的抗菌藥物及磺胺藥消炎,治療全身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局部療法

保持耳部清潔,清洗外耳道膿液,用各種消炎藥水滴入耳內。如用3%過氧化氫液洗耳:將藥滴入耳內,2~3分鍾後,使患耳朝下倒出藥水,反複2~3次,然後用棉簽清拭幹淨。

清除耳周圍病灶

治療鼻炎、鼻竇炎、增殖體炎或扁桃體炎。

嬰幼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治療方法

本病一般發生在體重低於2500克的早產兒,於出生時曾發生過窒息,或出生後曾患過呼吸困難,菌血症或腹瀉等疾病的早產兒更易引發本病。

本症的發病原因,可能和腸壁缺氧及腸道細菌感染關係密切,因缺氧時機體調整血流分布,為了使重要器官得到較多氧氣,腸壁缺氧顯得更重,再因腸壁受損,腸道細菌乘機侵入,可引起腸粘膜壞死,重者腸壁各層都可能壞死,甚至並發腸穿孔。

本症無明顯季節性,男女發病率大致相同。有窒息、換血等誘因者,發病多在生後2周內,以2~10天為高峰。因腹瀉、敗血症或無誘因而發病的嬰兒則起病年齡較晚,在出生後3~4周甚或7~8周發病。

本病症狀以腹脹、腹瀉、嘔吐、便血為主,可分輕症和重症兩種。輕症僅有輕度和中度腹脹,以腹瀉和嘔吐、便血為主,腹瀉和嘔吐次數不多,每日1~3次,大便稀薄,可有少量血液,有時大便顏色深,呈血陽性。重症者腹脹明顯,甚至腹壁發亮,可看到腸型,腹瀉和嘔吐次數可多可少,便血量多,成為果醬樣便或黑糞。嘔吐物呈咖啡狀或吐鮮血。嚴重者腹壁紅腫並伴有肌緊張。全身症狀有發熱或體溫不升,出現神誌萎靡,心率減慢、呼吸不規則或呼吸暫停,有的病例可並發腸穿孔和腹膜炎,有的並發敗血症。

治療期間應嚴格禁食,停止一切喂輔5~10天,禁食期間從靜脈滴入葡萄糖液、生理鹽水和營養液,有時需輸血或血漿,待症狀消失後開始喂糖水和喂奶,均從少量到多量,逐漸增加。為控製腸道細菌感染需用抗生素治療如用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和氨苄青黴素等。

嬰幼兒不要亂用鎮咳藥

應當明確診斷,確定引起咳嗽的病因並積極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首先控製感染,口服抗感染藥物,消除炎症;或對抗過敏原,配合對症治療,才能使止咳祛痰藥收到良好的效果。

對一般咳嗽的治療應以祛痰為主,不宜單純使用鎮咳藥。隻有因胸膜、心包膜等受刺激而引起的頻繁劇咳,或者隻有當痰液不多而頻繁發作的刺激性幹咳,影響病人休息和睡眠時,以及為防止劇咳導致合並症(如肺血管破裂、肺氣腫、支氣管擴張、咳血)時,才能短時間地使用鎮咳藥。對咳嗽伴有多痰者,應與祛痰劑(如氯化銨、滇已新、乙酰半耽氨酸)合用,以利於痰液排出和加強鎮咳效果。

對痰液特別多的濕性咳嗽如肺膿瘍,應該審慎給藥,以免痰液排出受阻而滯留於呼吸道內或加重感染;

對持續1周以上的咳嗽,並伴有反複或伴有發熱、皮疹、哮喘肺膿腫症的持續性咳嗽,應及時去醫院明確診斷或谘詢醫生。

除用藥外還應注意休息,注意保暖,忌食刺激性食物。

嬰幼兒不要多喝止咳糖漿

小兒止咳糖漿是人們熟悉的一種家庭常備藥,由於此藥味甜,小兒喜歡喝,一些年輕的父母也誤認為小兒止咳糖漿能止咳又無毒,多喝點好得快,常常過量地給小兒服。其結果,有的小兒出現了不良反應,影響了小兒身體發育和健康成長。

任何藥物都有其安全範圍,小於最低用量則不能產生治療作用,而超過極量卻會出現不良反應,甚至產生藥物中毒。

小兒止咳糖漿中的主要成分是鹽酸麻黃素氯化銨、苯巴比妥和桔梗流浸膏藥物。小兒止咳糖漿服用過多,會出現鹽酸麻黃素的不良反應,如頭昏、心跳加快、血壓上升,還可出現大腦興奮,如煩躁和失眠等;苯巴比妥的不良反應是頭昏、無力、困倦、惡心和嘔吐等;氯化銨服用過量可產生酸中毒等一係列不良反應。因此,小兒服用小兒止咳糖漿不宜過多,應遵照醫囑按規定的劑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