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出大汗的原因及措施
孩子比較愛出汗,這是因為小兒體內的新陳代謝旺盛,產熱多。出汗是體內散熱的主要方式,再加上小兒神經係統發育不完善,調節功能差,因此愛出汗。
如果孩子隻是出汗多,但精神、麵色、食欲均很好,吃、喝、玩、睡都正常,一般就不是有病。
患有活動性佝僂病、結核病和其他神經血管疾病以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孩子汗多,特別是夜間入睡後出汗多,同時伴有其他症狀,如低燒、食欲不振、睡眠不穩、易驚等,應該去醫院檢查,找出病因,及時治療。
嬰幼兒急性闌尾炎治療方法
急性闌尾炎是小兒最常見的腹外科疾病,可發生於小兒任何年齡,最常見於5~12歲,10~12歲發病率最高,3歲以下則很少見。
病因
小兒急性闌尾炎的發病原因較複雜,目前仍不夠了解,但最有可能的是以下幾種因素:
闌尾腔梗阻
闌尾腔機械性阻塞,分泌物滯留,腔內壓力增高,闌尾壁血運發生障礙,有利於細菌的侵入。最常見的梗阻原因是糞石、異物(果核、蛔蟲)、闌尾扭曲、管腔癜痕狹窄等造成。
細菌感染
細菌可經破潰或損傷的粘膜及血循環到達闌尾,引起急性炎症。如咽峽炎、上感、扁桃體炎等。
神經反射
當胃腸道機能發生障礙時,常伴有闌尾肌肉和血管的反射痙攣,闌尾腔發生梗阻及血運障礙引起炎症。
病狀表現
典型闌尾炎有腹痛、發熱、胃腸道症狀及右下腹部壓痛和肌緊張四大症狀。腹痛是最常見的症狀。許多病都可以有腹痛,闌尾炎腹痛的特點是轉移性腹痛,即開始時在心口窩或肚臍附近,經過幾個小時或半天左右轉到右下腹痛,即肚臍右下方。少數患者也可以一開始就是右下腹痛。疼痛呈持續性,不太劇烈。如果是由於蛔蟲鑽入而引起者,可有陣發性劇痛。患兒常屈著右腿側躺著,不敢直腰走路。幼兒說不清疼痛部位,嬰兒則常常蜷著腿哭鬧不安。
小兒闌尾炎發燒比成人出現早,一般於發病幾個小時後即可出現發燒,體溫38℃左右,重症可達39℃以上。多數患兒病初就有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有些患兒還有便秘或腹瀉。右下腹部壓痛是比較可靠的體症,如果還有肌肉緊張、抵抗,那麼診斷就更明確了。有些闌尾炎症狀可以不典型,年幼者不典型症狀更多見。比如有的一開始就隻是腹瀉,常以為是腸炎,如果同時有咳嗽、嗓子痛,病初容易認為是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等。但隨著病情發展,大多會出現上述闌尾炎症狀。
治療方法
對小兒腹痛應特別注意,凡是腹痛或哭鬧2~3小時以上,應懷疑有闌尾炎(或其它腹部外科病),要及時到醫院診治。小兒闌尾炎一般需要手術治療。輕症或早期症狀還不典型者也必須在醫生嚴密觀察之下用抗菌素保守治療。切不可大意。
嬰幼兒急性腎炎治療方法
急性腎炎一般見於3歲以上小兒,多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或與其他細菌、病毒感染有關。由抗原一抗體複合物沉著在腎小球基底膜,使基底膜受損而發病,病程中可合並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高血壓腦病。一般預後良好,極少數可轉為慢性腎炎。
症狀表現
患兒發病時除可有低熱、頭昏、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一般症狀外,突出的表現有:
浮腫、少尿
浮腫多由眼瞼部開始,1~2日內漸及全身,用指壓時無明顯凹陷。於浮腫同時,尿量明顯減少,甚至尿閉,1~2周內尿量逐漸增多,浮腫也隨之消退。
血尿
所有病例均有血尿,嚴重者為肉眼血尿,尿呈鮮紅色或洗肉水樣,也可呈濃茶樣;輕者為顯微鏡下血尿。肉眼血尿通常在1~2周內消失,顯微鏡下血尿一般在1~3個月內消失,少數病例可持續半年或更久。
高血壓
大部分患兒在病初數天可有高血壓,隨著尿量增多,浮腫消退,血壓也隨之下降。如血壓過高或上升過急,則要警惕並發高血壓腦病或心力衰竭的可能性。
若能及時控製並發症,本病預後良好,一般病程約1~1.5個月,浮腫、高血壓症狀常先消退,其次為肉眼血尿,但顯微鏡下血尿常可持續3~6個月或更久。
治療
本病典型病例極易診斷,但有些病例尚需與尿路感染、慢性腎炎急性發作、病毒性腎炎等作鑒別。
由於本病是一種感染後免疫反應引起的腎病病變,所以預防感染對本病的發生有直接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急性扁桃體炎、猩紅熱、膿皮病等感染應及時應用青黴素等治療。
注意事項
雖然目前對急性腎炎尚缺乏特效藥物治療,但是為了減輕病情,促進痊愈,防止嚴重並發症,需注意以下幾點:
休息起病1~2周內,不論病情輕重均需臥床休息,輕症患兒可讓其在床上作輕微活動,待浮腫消退,肉眼血尿消失,血壓正常,才可允許逐步在室內活動或戶外散步,血沉正常後恢複上學,但仍應避免劇烈的體力活動,直至尿液檢查多次正常才算痊愈。
飲食病初浮腫明顯、尿量減少時應限製水、鹽、蛋白質的攝入,可給高糖無鹽或少鹽飲食,浮腫消退、血壓正常後即應逐漸由低鹽過渡到正常飲食,不需限製至病愈,因小兒處於生長發育階段,需要較多的鹽和蛋白質,過久的限製對之不利,另應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充分補充維生素C。
藥物應用本病是免疫性疾病,抗菌藥物對疾病本身無治療作用,但為了徹底清除病灶或殘存的病原菌,可在病初用青黴素(如青黴素過敏可用紅黴素)7~10天。
如有心力衰竭、高血壓或高血壓腦病、急性腎功能不全等時,應立即住院搶救治療。
中藥在本病的治療中有相當作用,可根據患兒病情辨證用藥。
嬰幼兒流行性乙型腦炎治療方法
乙型腦炎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樞神經係統傳染病,經蚊蟲媒介傳播流發於夏秋季節,具有典型的季節性,尤以兒童多見。臨床特症為高熱、意識障礙、驚厥、腦膜刺激症、腦症狀等,重者引起呼吸衰竭。人對乙腦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持久的免疫力。各年齡段均可發病,主要在10歲以下,尤以2~6歲兒童發病率為最高。
乙腦患者的病程可分為以下4個時期:
初熱期
(發病開始的3~4日內)相當於病毒血症期,起病急驟,一般無明顯的前驅症狀,表現為發熱,體溫驟升到39℃左右,伴有頭痛、嗜睡、嘔吐、精神萎靡及食欲不振等。
極期
(病程4~10日)表現為高熱、嗜睡、昏睡或昏迷、驚厥、肢體痙攣、錐體束征、不自主的運動、不對稱的肢體癱瘓。多數患者在發病7~10日左右,體溫開始下降,病情逐漸改善,進入恢複期。
恢複期
本期多數患者能在2周後順利恢複,體溫逐漸正常,各種神經、精神症狀好轉、消失而痊愈。昏迷的患者常經過短期的“精神呆滯”的階段而逐漸清醒。嚴重的病例因腦部病變較重,常恢複較慢,可有神智遲鈍、癡呆、精神或行為異常、失語、吞咽困難、肢體癱瘓或不自主的運動等表現,約需1~3個月逐漸恢複正常。
後遺症期
少數患者在發病半年後,仍留有意識障礙、癡呆、失語、癱瘓、錐體外係等後遺症。如堅持調養及適當的治療,部分患者仍能恢複。
預防乙腦的關鍵是作好滅蚊及疫苗注射的工作和對動物宿主的管理。
乙腦病人的病情發展較快,需住院治療,多采用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性治療方法來及時處理,合理用藥。
嬰幼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治療方法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冬春季較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一般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其病原菌存在於患者及帶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當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借飛沫由空氣傳播,一般在冬春季流行,2~4月份達到最高峰,5月份後逐漸下降。本病多發生於15歲以下兒童。
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2~3天,最短為1天,最長7天,感染後本病的發展可分為三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