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飲食營養(2 / 3)

一般情況下,在寶寶出生後1至2周後媽媽才會真正下奶。但在寶寶出生的第一周必須讓他多吸吮、多刺激媽媽的乳房,使之產生“泌乳反射”,才能使媽媽盡快盡早下奶,直至足夠寶寶享用。如果此時用奶瓶喂寶寶吃其他乳類或水,一方麵容易使寶寶產生“乳頭錯覺”,不願再費力去吸媽媽的奶,另一方麵因為多數衝製的奶比媽媽的奶甜,也會使寶寶不再愛吃媽媽的奶。這樣本來完全可能母乳喂養的媽媽會因寶寶吸吮不足,而造成奶水分泌不足,甚至停止泌乳。

那麼,寶寶一時吃不飽,會不會餓壞呢?不會的。因為寶寶在出生前,體內已貯存了足夠的營養和水分,而以維持到媽媽泌奶,而且隻要盡早給寶寶喂奶並堅持不懈,那麼在寶寶吮吸的刺激下,母乳足以夠其享用,而且會越來越多,不要輕易失去信心。

開奶前不要喂糖水

老的育兒法認為新生兒出生後疲勞,需要先休息,待12小時後要預先試喂糖水,能吃下糖水再開始喂哺。其實這種方式對新生兒不利。因為新生兒喂糖水後,消除了饑餓感,減少了小兒對吸吮母親乳頭的渴望感,這樣失去了對母親乳頭的刺激作用,故使母乳分泌延遲,乳汁量也少,影響母乳喂養。如果用奶瓶、橡皮乳頭來喂糖水更不好。軟橡皮奶頭孔徑較大,小兒吸吮不需要太費勁,而吸吮母親乳頭要費較大的勁,所以小兒就不願再吸吮母親的乳頭,勢必造成喂養困難。總之,開奶之前不宜給新生兒喂糖水。

不要用高濃度糖水喂養

給小兒服用高濃度糖的乳和水,易患腹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以至發生營養不良。新生兒吃高糖的乳和水,還會使壞死性小腸炎的發病率增加。因為高濃度的糖會損傷腸粘膜,糖發酵後產生大量氣體造成腸腔充氣,腸壁不同程度積氣,產生腸粘膜與肌肉層出血壞死,重者還會引起腸穿孔。臨床可見腹脹、嘔吐,大便先為水樣便,後出現血便。

開奶前不要喂牛奶

許多產婦在分娩前,總預先買好奶粉、奶瓶、奶頭,嬰兒出生後,就先喂點牛奶。這種方式喂養是錯誤的,害處很多。首先讓嬰兒喂哺了牛奶,就不願再吸吮母親的乳頭,減少對母親乳頭周圍神經的刺激,降低催乳素、泌乳素的分泌,導致母乳量減少。其次牛奶喂養細菌汙染的機會多,尤其是用奶瓶喂養,奶瓶及奶頭易被細菌汙染,使用不當時,易使嬰兒發生腹瀉。另一方麵,從營養學方麵看牛奶的營養價值要遠低於母奶。因此,新生兒出生後,開奶前不要預先喂牛奶。

怎樣給新生兒喂奶

喂奶時母親及寶寶都應采取最適當的體位,母親可坐在沙發上或臥在床上(側臥或仰臥),寶寶的身體轉向母親,緊貼母親身體,下頦接觸乳房,鼻尖對著乳頭。讓寶寶含著乳頭及大部分乳暈,母親用上臂托住寶寶的頭部、以免過度後仰而妨礙乳汁的吞咽,同時還可聽著輕鬆的音樂或心平氣和與寶寶交談。這樣可使母子心心相印,情感交融有利孩子身心健康。

過去一直認為,每次可先吸空一側乳房,再吸另一個乳房,下次喂奶時應先吸上一次後吸的一側乳房,以防止乳功能受到影響,而引起少乳或無乳。但最新觀點認為,兩個乳房可同時交替吸吮,不要等一側吸空後再吸另一側,這樣,每次哺乳時兩側乳房都可受到相同的刺激,因為吸吮是對乳汁分泌最有利的刺激,特別是乳汁不足的母親,更應勤喂多吮,可使乳量增加。每次吸出的乳汁愈多,下次分泌的乳汁亦多。

初乳的珍貴

產婦最初分泌的乳汁叫初乳,雖然不多但濃度很高,顏色類似黃油。與成熟乳比較,初乳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鈉和鋅。還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酶類、抗氧化劑等。相對而言含乳糖、脂肪、水溶性維生素較少。初乳中一些物質可以覆蓋在嬰兒未成熟的腸道表麵,阻止細菌、病毒的附著。初乳還有促脂類排泄作用,減少黃疽的發生。所以初乳被人們稱為第一次免疫。孩子的媽媽一定要抓住給孩子初乳喂養的機會。

此外,早產乳也具有最適合喂養自己早產兒的特點。如早產乳乳糖較少,蛋白質、乳鐵蛋白較多,最適合早產兒生長發育的需要,請不要忽視這點。

母乳喂養的方法

1.孩子出生後1~2小時內,媽媽就要做好抱嬰準備。

2.掌握正確的哺乳姿勢。讓孩子把乳頭乳暈的部分含在口中,孩子吃起來很香甜。孩子吃奶姿勢正確,也可達到防止乳頭皸裂和不適當的供乳情況。

3.純母乳喂養的孩子,除母乳外不添加任何食品,包括不用喂水,孩子什麼時候餓了什麼時候吃。純母乳喂哺最好堅持6個月。

4.孩子出生後頭幾個小時和頭幾天要多吸吮母乳,以達到促進乳汁分泌的目的。孩子饑餓時或母親感到乳房脹滿時,可隨時喂哺,哺乳間隔是由寶寶和母親的感覺決定的,這也叫按需哺乳。

孩子出生後2~7天內,喂奶次數頻繁,以後通常每日喂8~12次,當嬰兒睡眠時間較長或母親感到乳脹時,可叫醒寶寶隨時喂哺。

正確進行母乳喂養的方法

掌握嬰兒需要的乳量

從解剖學上來看,所有母親都適合喂養她們的嬰兒,母親的乳汁最適合嬰兒。乳房產生的乳汁是嬰兒的天然食物,嬰兒不會拒絕食用。就身體而言,母親是完全能夠喂養她的嬰兒的:乳房的大小和你可產生的乳量無關。乳量乃取決於你的嬰兒的攝食量多少,因此,供給和要求也是如此。嬰兒攝食的乳量越多,母親的乳房產生乳量也越多。

新生兒需要的乳量為:每450克體重每日需要50~80毫升。所以,一個3公斤的嬰兒每日需要400~625毫升。你的乳房可在每次哺乳3小時後產生乳汁40~50毫升,因此,每日產奶720~950毫升是足夠的。

掌握開始喂奶的時間

母親第一次給寶寶喂奶叫“開奶”。

在過去很長時間裏,人們大多強調母親產後非常疲勞,需要一段時間休息,所以一般應在嬰兒出生後6~12小時才開始喂奶,好像這樣才有利於母親。

其實早開奶有利於母子的健康,產後盡早讓孩子吮吸母親乳頭,新生兒強有力吸吮是對乳房最好的刺激,喂奶越早越勤,乳汁分泌得越多。新生兒出生後第一個小時是敏感期,而且生後20~30分鍾內,嬰兒的吸吮反射最強,因此母乳喂養的新觀點提倡產後1小時內即開奶,最晚也不要超過6小時。早開奶存在許多好處:

(1)母親產後泌乳必須依靠嬰兒對乳頭的吸吮刺激。寶寶盡早吮吸乳頭,能促使早下奶,下奶快。

(2)加快母親子宮複位,早止出血。嬰兒吸吮引起催產素的分泌,可使產後子宮收縮,加快複位,有助於產後出血盡早停止。

(3)使嬰兒早獲免疫能力。早喂奶,寶寶可以獲得初乳中大量的免疫物質,加強嬰兒抵抗疾病的能力。

(4)早日密切母子感情。新生兒敏感期正是建立母子間感情聯係的最佳時期,新生兒生後母子接觸的時間越早、母子間感情越深,孩子的身心發育就越好。

(5)能夠及時補充嬰兒從母腹到人間的生理斷層,能夠盡快獲得生理需要,特別是水分、營養的及時補充,有利於嬰兒成長的連續性。

做好母乳喂養的準備

在分娩前就應該決定是否采用母乳喂養嬰兒,這樣就可為母乳喂養做準備和計劃。過去有人建議婦女可用兩個指尖搓動,或用其他物品碾壓乳頭,甚至用指甲刷擦洗乳頭,使之變硬。使乳頭變硬的這種方法已被視為不重要的了。如果有的乳頭凹陷的話,必須采取特別措施,如遇乳頭完全扁平的情況,嬰兒就不能啜住乳頭,這種情況是十分罕見的。但是如果確實是乳頭凹陷的話,可以穿著胸罩使乳頭稍為凸起。

如果孕婦在醫院分娩,入院時就應告訴看護人員,說明自己打算用母乳喂養嬰兒,一定要求醫護人員幫助。必要時可要求看護人員或護士長,請他們坐下來和你詳談有關嬰兒喂養方法,以及當場提出一些有關該做什麼與不該做什麼的詳細意見,多聽取醫生的建議。

母嬰初次接觸

嬰兒一出世,就試著給嬰兒吸吮乳房,這對母親和嬰兒都有好處。如果在醫院的產房裏,可以要求把嬰兒放在自己的胸部上。上述做法有兩個重要因素:自然地吸啜刺激荷爾蒙(即“催產素”)的產生。一旦嬰兒誕生後,這種激素使子宮收縮和嬰兒分娩後不久排出胎盤。出生後不久,讓嬰兒吸啜也有助於形成一個很強烈的結合感情。嬰兒偶然會有阻塞現象,不必擔憂,吸啜的自然反射是很強烈的,嬰兒出生後即有吞咽的能力。

正確進行初乳喂養

嬰兒分娩後72小時,乳房不產生乳汁,而產生一種稀薄的、黃色的液體,名為“初乳”。初乳的成分是由水、蛋白質和礦物質組成。當嬰兒出生後頭幾天母親還沒有乳汁分泌之前,初乳可滿足嬰兒所有的營養需要。初乳也含有非常寶貴的抗體,能幫助嬰兒抵禦諸如脊髓灰質炎、流行性感冒和腸的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初乳還附帶有一種輕瀉的作用,有助促進排出胎糞,所以一定要給嬰兒喂初乳。頭幾天應規則地把嬰兒抱在胸部前,一是喂哺初乳,二是使嬰兒習慣伏在胸上。如果在一間設有“母嬰房”(即把嬰兒交給母親照看)的醫院裏,並且醫務人員確實鼓勵按要求用母乳喂養嬰兒,這樣就更好了。每當嬰兒啼哭時,可把他抱起靠近乳房,開始時每側乳房僅吸幾分鍾,這樣,乳頭不會酸痛。如果嬰兒是放在醫院嬰兒室的,應該告訴醫務人員,請他們把嬰兒抱來喂養,不要用奶粉喂養,一定要喂養初乳。

做好排乳反射準備

嬰兒吸吮乳房時,母親的腦垂體腺受刺激而激發“排乳反射”,母親能夠感到這種反射。事實上,每當母親看見嬰兒或聽到嬰兒聲音的時候都可能促使泌乳,乳汁可從乳頭射出,為喂奶做好準備。

正確抱持嬰兒

母親正確的抱持嬰兒是用手臂懷抱嬰兒,將他的頭放在自己肘彎部,用手托住他的背部和臀部,切勿向前俯身把乳頭塞到嬰兒嘴裏。如果手臂抱住嬰兒時他仍離乳頭太遠,可嚐試在自己膝上放一個枕頭使他躺在上麵,但嬰兒的頭部仍要用臂彎托持。另一個方法是交叉雙腿(俗稱“二郎腿”),用膝部支持著自己抱持嬰兒的手臂,讓嬰兒的手臂能隨意觸摸到乳房,嬰兒對這種親密感是非常愉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