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生理發育(3 / 3)

預防嬰兒臍帶感染的方法

嬰兒的臍殘端是個創麵,無皮膚覆蓋,臍部又凹陷,易積水、積垢,不易幹燥,容易感染。臍炎如擴大感染,通過血管可發生敗血症,通過腹壁能發生腹膜炎。

新生兒的臍帶常在生後5~7天脫落,臍帶未掉以前,要注意避免沾濕或汙染,不要隨便打開看。洗澡時要避開臍部,尿布最好不要蓋在臍帶上,以免濕尿布上的尿液汙染臍帶。如果臍帶包布已經沾濕,必須更換,並先用消毒棉花蘸2.5%碘酒消毒,用75%的酒精擦去碘酒,另取無菌紗布重新包紮。處理時,碘酒不可沾著小兒皮膚,以防止灼傷。

新生兒臍帶脫落後,根部有痂皮,應讓它自行剝離。痂皮脫落後如果臍孔潮濕,或有少量漿水滲出,每天用75%酒精將臍帶孔擦淨,滴2%的龍膽紫,數天後即愈。如果臍孔有肉牙組織增生,可用75%酒精消毒後,再用10%的硝酸銀液或硝酸銀棒點灼,點灼後用鹽水洗淨再塗上龍膽紫消炎粉。如果臍部周圍紅腫,並有膿性分泌物,這是臍炎表現,應及時找醫生治療。每個初當母親者要護理好嬰兒,不要使嬰兒臍帶感染。

預防疝氣的措施

小兒疝氣男孩多見。它屬於先天性腹股溝斜疝,是由於腹股溝管內腹膜鞘狀突未閉所造成,表現為腹股溝區出現隆起,可延伸至陰囊內,往往平臥後消失,站立、活動或哭鬧時出現,如發生嵌頓,可在腹股溝區捫及腫塊,並有壓痛。6個月以內的嬰兒出現疝氣,部分病兒可自愈,但超過1歲未愈或1歲以後出現者,一般需要手術治療。目前醫學上對小兒斜疝的治療態度是年齡超過一歲者就應及早手術。由於小兒氣手術簡便、快捷、有效。且手術創傷較小,術後痛苦也很輕,目前已不主張采用非手術療法。

小兒疝氣手術方法不同於成年人,隻要將疝囊高位結紮就能達到治療目的。手術時皮膚切口隻有1.5cm~2.0cm,不必剪開腹股溝管,隻要將疝囊外牽作高位結紮就可。一般約20分鍾左右完成手術,住院時間2~3天即可,傷口可不用縫線縫合。目前有許多醫師,對小兒疝氣仍采用成人剪開腹溝管的方法治療,這是不太科學的。因為破壞了腹股溝管,則加大了手術創傷,術後恢複時間也延長。因此,當決定給患兒做手術時,家長應向做手術的醫師作相關谘詢。另外,提請病家在擇醫時注意一點,由於目前的醫療市場尚欠規範,最好選擇比較正規醫院的小兒外科進行治療,以使療效得到保障。

不要相信所謂的“胎毒”

有些科學文化不發達和人的素質不高地方,還存在一種傳統的習俗,認為寶寶出生時身上帶有胎毒,要給剛出生的寶寶吃些清熱解毒的排毒藥,如黃連、黃柏之類的中藥,以去掉寶寶身上的“胎毒”。其實胎毒是不存在的,硬給剛出生的寶寶灌什麼“開口連”“四磨湯”,實在作賤小寶寶。寶寶在母親的子宮內生活是舒適、安詳、無菌的,一切營養都是由母親的血液通過胎盤提供的,分娩過程也是無菌操作,所以,根本不存在什麼胎毒。主要有人看到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有些特殊表現,而實際上這些表現在新生兒身上是正常現象,不是什麼“胎毒”,純粹是誤會。

胎兒出生後,由於光、空氣、衣服、包布、尿布以及溫度等的刺激,在新生兒皮膚上出現鮮紅色斑塊,以臉部、軀幹、肢體上多見,這叫做“新生兒紅斑”,一般3~4天會逐漸消退。在紅斑消退時伴有皮膚少量脫屑或脫皮,這不是胎毒,是新生兒的正常現象,不需要任何處理。

新生兒期皮膚易脫屑,是因為在宮內時,胎兒是浸在羊水中的,出生後,胎兒生活環境由濕潤一下子變成幹燥,濕潤的皮膚也就會變得較幹燥,薄薄的一層表皮就很容易脫落了。嬰兒一般在出生後2~3天開始出現脫屑,以軀幹、四肢末端多見,而臉部一般沒有脫屑。幹燥的皮膚可適當用消毒的食用植物油敷擦。新生兒脫屑也不是胎毒。

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皮膚開始出現黃疸,一般持續7~10天,再慢慢消退。這個過程叫生理性黃疸。大多數新生兒均會出現,屬正常現象。生理性黃疸的出現,是由於胎兒在宮內時,身體需較多的紅細胞去攜帶氧氣,出生後新生兒自己開始呼吸,吸入大量氧氣,那麼就不需要如此多的紅細胞攜帶氧氣了,所以一部分的紅細胞要破壞,分解成膽紅素,加上新生兒肝髒功能發育差,不能很快分解膽紅素,血液中膽紅素高於正常,就出現了一時性的黃疸。

新生兒身上出現的這些情況,是正常的,不是胎毒,不需要服任何藥物和做任何治療,這些現象都會自行好轉的,用不著擔心。

新生兒頭上包塊的處理方法

剛剛出生的寶寶被接回家後,有時父母會發現其頭上有包塊,這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辦呢?

新生兒頭部包塊一般由兩種情況引起,即產瘤和頭顱血腫。產瘤又稱為先鋒頭,是由於孩子在娩出過程中,頭部受陰道擠壓而發生頭皮下局部水腫所致。多在剛出生時最明顯,以後逐漸變小,36小時內可完全消失。而頭顱血腫則為顱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被骨膜局限在局部所致。這是由於孩子在娩出時顱部和母親骨盆間相互摩擦、擠壓或因生產困難而采用了產鉗或胎吸助產所致。孩子在剛出生時往往頭部包塊不明顯,數小時後或1~2天後頭部包塊逐漸增大,以後緩慢地縮小。一般在生後二周至三個月自然吸收。大多數孩子在上述兩種情況下均無明顯的不適之感,亦不會出現發熱、嘔吐、抽搐等異常情況。

孩子出現頭部包塊後,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均不必特殊處理。產瘤最遲在5天內自行消退。頭部血腫自然吸收時間較長,在此期間隻須注意保護皮膚,不使其受感染即可。在給孩子洗澡時動作要輕柔,不要用手使勁地搓揉,還應避免碰撞。更應注意的是不要穿刺抽血。因頭顱血腫內的血液處於半凝固狀態,既不易抽出,又極易引起細菌在其內繁殖而造成感染,而頭部細菌感染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如在此期間孩子伴有光睡覺不吃奶、少哭、反應差、麵色蒼白、尖叫等情況,則應警惕顱內出血的可能,及時帶孩子去醫院進行頭顱B超或頭顱CT等檢查。如確實存在顱內出血,則醫生將酌情給予手術等治療。此外,如頭顱血腫較大,孩子可有貧血、黃疸加深等繼發現象,亦應去醫院由醫生進行診治。

不要給嬰兒剃“滿月頭”

許多年輕父母誤以為,剃掉胎毛可以促使多長頭發。就在寶寶一滿月後,父母就給寶寶剃“滿月頭”,期望這樣能使長出滿頭烏發。

這其實隻是舊習俗,簡直是給剛來到人間的小天使的痛苦和不幸,純粹是好心做了壞事情。在剃“滿月頭”時,用鋒利的剃頭刀給剛滿月的嬰兒剃頭,常常會在嬌嫩的頭皮上,留下許許多多肉眼看不到的傷痕。由於嬰兒皮膚的防禦功能不夠完善,剃刀又沒經消毒,極易造成頭皮感染。

其實寶寶的頭發長得多與少、黑與黃與剃不剃胎毛毫無關係。毛發與人的體質、營養和遺傳密切相關。因此在母親孕期要有充足而全麵的膳食營養;嬰兒出生後堅持母乳喂養;嬰兒應盡早到戶外活動,讓頭皮常曬到陽光並按時為嬰兒添加各類輔食。在嬰兒出生後每周用37℃左右清水輕輕揉洗頭發1~2次,去除頭皮胎垢,增加血液循環,促進頭皮的新陳代謝,對小兒的生長發育及頭發的生長十分有益。

由於孩子滿月後,在戶外時間逐日增多,父母給孩子穿得漂亮些,理理發也是應該的,但給嬰兒理發最好用剪子,而不應用剃刀。

因此,剃“滿月頭”的舊俗應該根除,樹立科學文明的育嬰觀念。

新生兒皮膚發育特點及保健措施

新生兒的皮膚表皮層薄,皮下毛細血管透露皮表,所以皮色較紅。新生兒的周圍血液循環較差,自動免疫能力較弱。

孩子出生後一般不主張立即進行全身洗澡,隻要用消毒紗布蘸溫水輕輕擦拭頭皮、耳後、麵部、頸部及其他皮膚皺褶的部位即可。生後3~5天可以開始用溫水洗澡,逐漸的可以使用無刺激性的肥皂、浴液,但洗後應該用清水衝洗幹淨,防止殘留皂液刺激皮膚。每次洗澡後隻要用柔軟的毛巾沾幹皮膚上的水,不要摩擦,新生兒的皮膚表麵留有少量的皮脂,能起到滋潤、保護皮膚的作用。

新生兒的周圍血液循環較差,所以冬天要注意保暖,防止凍傷。夏天要勤洗澡,保持皮膚清潔,洗澡後應該在皮膚皺褶處撲粉,預防潮濕、糜爛。新生兒用的衣物、尿布等,應該使用舊的、柔軟的棉布,以防止摩擦損傷孩子的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