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心理特點(1 / 2)

新生兒的哭聲

哭對於嬰兒既是一種生理需要,也是情感和願望的表達形式。哭是一種深呼吸運動,可以使剛出生後不久的嬰兒的肺逐漸地全部膨脹開來。增大肺活量,促進新陳代謝;哭又是一種全身的強烈的運動,有利於嬰兒的生長發育。嬰兒有什麼要求和不適也用哭來表示,如醒來想要投入母親懷抱親近;饑餓、口渴、過冷過熱或尿布濕了;蚊蟲叮咬、皮膚發癢等情況都會出現啼哭。母親接觸嬰兒多了,從嬰兒的哭聲中就能知道嬰兒哭聲裏的要求,等到嬰兒的要求得到滿足或不適消除後,也就停止啼哭了。

另外,哭聲也是嬰兒身體有病的一種信號,有病的哭聲與無病的哭聲是不相同的。陣發性啼哭往往是腸胃道疾病所致的陣發性腹痛的信號,如腹瀉、腸脹氣、腸套疊等疾病;持續性啼哭不停多半是發熱、頭痛或其他病痛引起的;高聲尖叫樣的啼哭大都與腦部疾病有關;而低聲呻吟樣的啼哭是疾病嚴重的信號,切記不可忽視。當然嬰兒有病時除了哭聲不同外,還有其他表現形式,例如不好好吃奶、發熱、嘔吐、腹瀉,黃疸等。嬰兒的哭聲是向親人發出的語言信號,經驗豐富的兒科大夫非常重視嬰兒的哭聲,因為嬰兒的哭聲是診治疾病的一個重要依據。

嬰兒笑與哭的意思

笑是良好情緒的反映

嬰兒有兩種情緒反應,即生理需要滿足時的愉快情緒——笑和生理需要未得到滿足時的不愉快情緒——哭。

小兒的笑是一種情緒反應,這種情緒反應是與他身體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相聯係的最簡單最直接表現。

笑有兩種:一是自發性的笑,多是微笑。當嬰兒生理需要滿足時,例如:吃飽了、喝足了,溫暖的環境有著柔和的陽光和輕聲悅耳的音樂,他可出現自發的笑,以表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滿足。當小兒長到2~3個月時,他看到人(尤其是母親)及周圍環境中的彩色玩具時,他就會發笑,這是對周圍環境反應而產生的滿足,這種笑叫反應性微笑。3~4個月時,如果我們大人逗逗他,他則會“咯咯”地笑出聲來。

笑是良好情緒的反映,有利於嬰兒的身心發育,我們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具有多種刺激的豐富環境,同時要滿足他的生理需要,讓他保持身心的輕鬆與愉快。

哭是嬰兒傳遞信息的方式

啼哭是嬰兒最常見的現象,哭聲是他們用來表達情感最常見、最有效的方式。隻要他的身體或情緒有啥不舒服,就會立即通過哭聲來表達他們的心情和意思。

哭是嬰兒傳遞信息的方式,對嬰兒的生存十分重要。對一個哭叫的嬰兒絕不能置之不理,隨他去哭。嬰兒哭啼的原因很多,必須進行分析,有心的父母應仔細觀察分辨,迅速熟悉嬰兒哭聲發出的種種信號。

饑餓啼哭

饑餓是普遍的原因。寶寶一哭,首先要檢查的就是他是否餓了。如果不是,再找其他原因。

尋求保護

嬰兒哭啼隻是想要你把他抱起來,這種尋求保護的需要對嬰兒來說,幾乎跟吃奶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媽媽應盡量滿足寶寶的這種需要,給他一種安全感。

不舒服

太熱、太冷或太濕都會使寶寶哭啼。媽媽可用手摸摸寶寶的腹部,如果發涼,說明寶寶覺得冷,應給他加蓋一條溫暖的毛毯或被子。如果氣溫很高,寶寶看上去麵色發紅,煩躁不安,則可能是太熱了,可以給寶寶輕扇扇子,或用溫水洗個澡。尿布濕了,寶寶會覺得不舒服而哭啼,因此不要忘了勤給寶寶換尿布。

消化不良和腹絞痛

嬰兒因腹痛而哭啼,多與飲食有關。例如,奶粉調配不當引起胃腸不適等。發生腹部絞痛時,嬰兒通常會提起腿,腹部繃緊、發硬。嬰兒因消化不良而哭鬧時,可試著喂些熱水,或輕輕按摩嬰兒的腹部。人工喂養兒要注意調整一下奶粉的配方。

感情發泄

跟成人一樣,嬰兒也需要發泄他們的情感,一般是以哭的方式進行。有的嬰兒哭的次數比較頻繁,而且要很長時間才能平息下來。這種嬰兒大都比較活潑好動,很可能是用哭叫來釋放多餘的能量。寶寶通常在晚上煩躁易哭,在他煩躁之時,可試著給寶寶洗個澡,做做按摩,或者抱他出去散散步。

生病

嬰兒生病時,會用哭聲來表達他的痛苦。如寶寶哭聲尖厲,異乎尋常,應帶他上醫院檢查。

此外,蚊蟲叮咬,嬰兒睡床上的異物,甚至母親緊張、煩躁的情緒,都會引起嬰兒啼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