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生理發育(2 / 3)

嬰兒的胸圍

嬰兒的頭圍一般在31~35厘米左右,胸圍比頭圍少1厘米左右。出生6個月前後,頭圍和胸圍大致相同,一過周歲,胸圍就會超過頭圍。通過頭圍與胸圍的對比,可以直觀地看出孩子是否有小頭症或腦積水現象,有異常現象,就應去醫院兒科檢查。

嬰兒的呼吸

剛出生的嬰兒不是每一個都呼吸很好,有的有時呼吸很無規律,一會快,一會慢,有時還稍微停頓一下。隻要呼吸停頓時間不長,嘴唇不發紫,則大可不必擔心。即使是健康的嬰兒也打嗝、打噴嚏、呼吸急促、輕微咳嗽,有時會有嘔吐,這些現象在3個月內都是正常的,隻要孩子情緒正常,則不必為此擔心。

嬰兒的脈搏

新生兒的脈搏跟呼吸一樣也沒規律,剛哭完和剛吃完奶,或發生呼吸障礙,脈搏數會增高些,因此測量嬰兒的脈搏和呼吸,都應選在嬰兒安靜時,這種時候,一般應每分鍾120次左右。

嬰兒的體溫

測量體溫的時間要選在嬰兒安靜時,將體溫計塞於孩子腋下一分鍾即可量出。嬰兒體溫要比成人稍高些,以37.5℃以下較為正常。新生兒還不能很好地調節體溫,要用衣服、被子、室溫等幫助調節,特別是夏天和冬天最熱最冷的時候。

嬰兒的膚色

新生兒皮膚的顏色本來應泛紅,但一般在出生後三四天起,都會出現生理性黃疸,這時的膚色稍帶黃色。1周前後為黃疸高峰期,大約2周後自行消失。有的黃疸會持續2周以上,如醫生認為無關緊要時,這種黃疸多為生理的遷延性黃疸。屬於這種情況,孩子應吃奶正常,情緒正常、愉快、不發燒,大便的顏色也是黃的。如果黃疸持續1個月以上,孩子有情緒不佳、拒奶、發燒等症狀時,則可能是患了肝炎。如果孩子的大便呈白粉筆色,則孩子可能患上膽管閉塞症了。遇到上述情況,應及時就醫診治。另外,嬰兒身上的青痣(俗稱蒙古斑)和紅痣,一般都會自行消失。

嬰兒大小便

在滿月以前,用母乳喂養的孩子通常大便較多,而且很軟。有時大便會出現粘液,有時還可以拉綠色大便,隻要孩子吃奶正常,體溫不超過37.5℃,則都是正常的,大便的次數一般一天三四次左右。人工喂養的嬰兒大便稍幹,次數也少些。小便一天10次左右,要勤換尿布。

嬰兒的睡眠

嬰兒的第一個月即新生兒期,一般一天睡15~20小時,但不是一概而論,睡眠的長短有個體差異。睡眠對嬰兒很重要,要充分注意室溫和寢具,創造一個快樂舒適的睡眠環境。

嬰兒的感覺

視覺

嬰兒出生時對光就有反應,眼球無目的地運動。出生兩周後對距離50厘米左右的燈光,眼球可追隨運動。

聽覺

剛出生的嬰兒耳鼓腔內還充滿著粘性流體,妨礙了聲音的傳導。隨著流體的吸收及中耳腔內空氣的充滿,嬰兒聽覺的靈敏性逐漸增強。

嗅覺

新生兒的嗅覺比較發達,刺激性強的氣味會使他皺鼻。新生兒還能辨別出媽媽身上的氣味。

味覺

新生兒一周後能辨別出甜、苦、鹹、酸等味道。如果吃慣了母乳再換牛奶會拒食;如果喝慣了加果汁或白糖的水,再喂他白開水,他會不喝。此時嬰兒的味覺最喜歡甜食,最厭苦的辣的,其次是酸的食物,因此最喜歡喝糖水。而吃到苦的藥時,就一點點往外吐。

觸覺

新生兒的觸覺很靈敏。輕輕觸動他的口唇部便會出現吮吸動作,並轉動頭部;觸其手心,小手會立即緊緊握住。總之,觸覺從新生兒期開始健全。

溫度覺

新生兒對溫度比較敏感,食乳和洗澡時的水溫過冷或過熱,或者濕尿布都會使他哭鬧不安或表示反感。

痛覺

新生兒的痛覺較弱,尤其是早產兒痛覺比較遲鈍。

總之,新生兒時期嬰兒的大多數感覺是較靈敏的,但都尚未發育完善,因此要特別注意多加保護,所以適當地給新生兒期的嬰兒的感覺器官以適當的刺激,可以促進孩子神經係統的更好發育。

新生嬰兒具有許多特殊的生理現象,這一階段處於非常特別的時期,一定要非常特別地精心護理。

嬰兒發育的規律及保健措施

嬰兒從出生時隻能四肢活動到一周歲時能獨立走路,動作發育十分迅速。為了嬰兒的健康成長,父母親有必要掌握嬰兒的生長發育規律。

隨著嬰兒年齡的增長,動作也按照自身的規律逐漸發展。嬰兒的動作發育是從上到下依次進行的,如先是頭部可以自由活動,用手抓東西,然後坐、爬、站立直到走路。正麵的動作發展快於反麵的動作,例如先學會用手抓東西,以後才會放下手中的東西;先會從坐位扶著欄杆立起來,然後才會從站立位置坐下來;先學會向前走,以後才會倒退著走。手的動作發育是由近到遠,離軀幹近的肌肉先發育,然後才有肢體遠端肌肉的發育,如先能抬肩,然後再用手抓取東西。動作也是逐漸由不協調到協調而發育的。這些動作發育的規律是每個嬰兒都遵循的,幾乎沒有例外,在訓練嬰兒動作發育時也應遵循這些規律。

不同年齡的嬰兒動作發育有一定的順序,各年齡階段的嬰兒應該出現的典型動作是:1個月手腳活動,抱起能豎頭片刻;2個月俯臥時稍能抬頭;3個月俯臥時下頜及雙肩離開桌麵,兩前臂能支撐前胸;4個月頭豎直穩定,抬頭90度;5個月能從俯臥翻身到仰臥;6個月從仰臥翻身到俯臥;7個月能坐穩;8個月開始爬行;9個月能扶住站立,自己能坐下;10個月能扶一個手站立,能爬階梯;11個月扶兩手能行走,單獨站立片刻;12個月扶一手能走,放開手走幾步但不穩。

父母掌握了這些規律後,對嬰兒的健康成長一定會起到促進作用。

嬰兒臍帶與臍疝的護理方法

嬰兒的臍帶是連結胎兒和母親的生命線,曾經輸送著母親與胎兒的血液,有胎兒生命形成的過程中可以說是功不可沒,胎兒在出生後1~2分鍾內就結紮剪斷了臍帶,與母親完全脫離,開始自己獨立生存。臍帶結紮剪斷後,但留有一小段臍帶殘端,是一個創麵,要很好保護,否則細菌在此繁殖,引起臍部發炎,甚至引起敗血症,危及生命。因此做好臍部護理,避免感染對新生兒是非常重要的。

結紮剪斷臍帶時,必須要消毒。居住邊遠地區的產婦如果來不及赴醫院分娩或發生急產,寶寶臍帶結紮未來得及消毒的,應該在24小時內請醫生重新消毒結紮臍帶,並給寶寶注射抗生素與破傷風抗毒素,以預防新生兒破傷風和臍炎。臍帶結紮後一般3~7天就會幹燥脫落。在臍帶尚未脫落之前,必須保持臍部幹燥、清潔。避免洗澡水及尿液弄濕;隨時注意包紮臍帶的紗布有無滲血、潮濕,如果臍帶包紮紗布弄濕了,要及時用消毒紗布更換。臍帶脫落後,局部仍為創麵,尚未結疤,仍需保護臍帶的清潔和幹淨,可用75%的酒精擦拭,再覆蓋消毒紗布,一般需持續半個月左右,直到結疤形成肚臍窩。

臍帶布要經常換洗,臍帶布可用一塊長形的布條,兩端縫上兩根帶子。這樣的臍帶布方便,應準備數根,便於經常換洗。如果臍帶護理不好,可使臍帶周圍皮膚發紅,臍部有粘液,甚至有膿性分泌物,帶有臭味,這就是臍炎或臍帶感染。臍炎可伴隨發熱、不吃奶,嚴重時可致黃疸加深,引起敗血症、腹膜炎。因此,如果發現臍部有問題要及早處理,並及時送往醫院治療。

臍帶脫落後,有的嬰兒會發生臍疝,臍孔處的肌肉鞘未能很好合攏,而形成一個薄弱的部位,當孩子哭鬧時,腹腔壓力增高,腹腔內的腸子便從臍部薄弱地方突出來,形成臍疝。臍疝可大可小,小的隻有0.5cm~1cm,大的可有2cm~3cm直徑,觸摸臍疝可以有囊性感覺,稍用力可把臍疝回納到腹腔中,並有“咕嚕、咕嚕”的聲音。臍疝一般不引起什麼不舒服,如果臍疝很大可以有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現。

小的臍疝一般隨年齡增長而自愈。隻要少讓寶寶啼哭,腹腔壓力不高,臍疝可以慢慢消失。如果臍疝超過1cm,臍疝自愈的可能性較小,可以用“蝶形膏布”粘貼法來矯治。具體的做法是:用二塊膠布剪成6cm×9cm左右,一塊中間剪個長方形的孔,另一塊在兩邊各剪兩個小口後折疊,形成一個工字,然後兩塊相串疊成“蝶形”,在嬰兒安靜狀態下,暴露臍部,將蝶形膏布放在臍疝部位,這時的“工”型膠布和“口”型膠布分別有一麵靠近皮膚,另有一麵在上,將兩塊靠皮膚的一麵先貼在皮膚上,然後把臍疝推入腹腔內,再將蝶形膏布的另兩向兩側拉,讓膠布下的皮膚皺摺,將膠布貼牢,注意膠布要貼平,不起皺。小臍疝持續粘貼1~2個月可愈合,大的需2~3個月。膠布如有脫落應及時重新剪膏片粘貼,不能中斷。有些家長用錢幣壓在臍孔中包紮,這樣效果不好。有些大臍疝經粘貼後仍不消失,就要去診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