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不盡的銀絲(1 / 3)

吐不盡的銀絲

你聆聽過蠶兒吃桑嗎?那真是一曲動聽的音樂!那偌大的蠶室就是一所演奏大廳,蠶架上層層個個的蠶箔中,千千萬萬條蠶寶寶擺出各種姿態安詳地躺著,用它們的櫻桃小口咀嚼著鮮嫩的桑葉,唱出"沙沙,簌簌,沙簌簌"的歌聲,那麼細微,那麼輕脆,那麼繁密,秀麼絕妙!公雞大哥的引吭高歌可以撥人心弦,蠶小妹的低吟淺唱同樣也牽神動情啊!

你眼見過蠶兒吐絲嗎?男脬真是一幅絢麗的圖畫蠶兒吃足了桑葉,經過幾次"眠"期,不斷掙脫舊皮的束縛,養精蓄銳,把勞作的果實都儲存在上半截身子裏,使上半截身子逐漸變得肥大臃腫,晶瑩透亮。上簇以後,你看啦,蠶娘娘躺在簇具上,透明的大腦袋左搖右晃,嘴裏吐出一根纖細潔淨、長得沒有盡頭的銀絲,有規律地繞著s形圈兒,最後圍著自己,身子做成了一個白生生的絲繭。橢圓的繭兒做成了,蠶娘娘呢,自己卻被禁錮在繭裏,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多麼崇高的理想,多麼頑強的意誌,多麼光輝的事業嗬!

熱愛哪一種事業,就對哪一種事業有特殊的感情。對於蠶兒的吃桑歌和吐絲圖,理解最深的莫過於韓元中了,因為她出生以來的58個年頭,就有30多個春秋迷戀在這些小蠶兒身上的。她本人呢,也象是一條小蠶兒,刻苦地嚼下桑葉,忘我地吐出銀絲。別看這縷縷銀絲不是多麼宏偉的貢獻,然而正是無數條蠶兒,不倦地吐出銀絲,才把祖國大地織繪成綿繡般的圖畫。

認識和理解一條小蠶兒是很有必要的。要是人人都能象勤奮刻苦、公而忘私的蠶兒一樣生活,可不簡單呢。

1951年,新中國的第二批大學生畢業了;四川樂山技藝專科學校蠶絲科,也為國家輸送多名專門人才,這支隊伍中就有韓元中。

當時她是一個麵貌端正、身體結實、又有、知識、有涵養、才貌兼備的大姑娘。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建設新中國,黨的號召。象進軍號響徹在每一個青年的心頭,象一把火燒沸了每一個青年的熱血。韓元中是著名蠶體遺傳學教授蔣同慶的得意門生,本應該留校的,但她還是響應祖國的召喚,到;大西北來了,分配在陝西省農業廳工作。

到了陝西,卻被弄到商洛專區去參加土改工作隊,學到的專業沒有任何用處,她有些灰心。但這期間,她卻對陝西的情況有了比較全麵的了解。她認識到,在這個省,要發展蠶桑,要搞她的事業,為人類有一點貢獻,就必須到陝南深處、漢江中上遊、鄂豫秦交界處的安康地區去。那裏雖然山大人稀,生活艱苦,條件落後,但從地理條件、氣候環境來看,是發展蠶桑的天然之地。要想千一番事業,就得不怕艱苦。成績和困難成正比。於是土改結束,回到農業廳:,韓元中與愛人老馮一協商,便一同遞上了要求到陝南工作的申請書。領導理解她的心情,支持她的行動,很快批準了。1953年盛夏的一天中午,太陽象個大火輪掛在天上,射出萬頃熱波,把空間烤得熱烘烘的。空氣是幹燥的,土地是灼腳的,連清涼的流水也象加過溫一樣冒著淡霧兒。節令已到"三伏",夏季的炎熱上升到了頂端。

就在這時節,韓元中和老馮乘一輛拉旅客的大卡車出發了,從西安到安康,要進陽平關繞漢中,在山路上顛簸好幾天。韓元中已懷上了第一個孩子,六個月身孕了,凸著大肚子。丈夫問:你能受得了嗎?她笑著回答:我身體素質好,在學校就是籃球運動員嘛,沒問題。早去一天,我們可以早安營紮寨,開展工作。"真是急性子。"丈夫無可奈何地歎了口氣,便出發了。

汽車在巍峨峻峭、橫貫中國中部的秦嶺山中一條盤腸彎曲、凸凹不平的簡易公路上爬行。公路上矗陡峭的山峰,下臨幽深的峽穀,第一次經過這樣山路的人,望著車輪下的深穀,不禁提心吊膽,生怕車輪一偏自己就粉身碎骨了,真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韓元中真飽嚐了旅途的苦難,腦子裏好象壓著沉重的鐵板,眼前山峰和樹木都在打旋,

額頭上不斷地沁出細碎的汗珠,她咬緊牙關堅持著,時而靠著車廂緊抓住丈夫的手,時而舉起水壺飲個不停。

車過了石泉,韓元中眼前突然一亮,她看見了碧綠的桑樹。隻見河道邊,馬路旁,村莊前,懸崖上,到處生長著蓬勃的桑樹。啊,絳嫩的桑樹,適應力那麼強,在任何地方都可下自己的深根;啊,頑強的桑樹,生長力郝。麼旺不管風吹雨打,烈日暴曬,它都精力充。沛地往上長著。有了這些桑樹,就不難喂養出好的蠶兒。韓元中興奮了,她扶著車廂蟪趕來,忘記了疲乏,忘記了痛苦,緊盯路旁,辨認著這兒的桑樹都有哪些品種。

黃昏的時候,目的地到了,全車的旅客都站了起來,望著前方。隻見白練似的漢江水在靜靜地流淌。江麵上,幾隻漁船在輕輕地搖動。夕陽的餘輝照射著江麵,水麵上升騰著一股淡淡的嵐氣。在秀麗的漢江懷中,蒼翠的山峰之下,抱著一個不大的城市,水塔不見,煙囪沒有,房屋也不很整齊,但卻有人在打掃街道。學校裏,小學生們排著隊兒走出來,高揚的大喇叭,正播著當地人民政府的什麼通知。城市雖不華麗,但卻好象被春雨洗過,有一股清新的感覺。這就是自古以來就養蠶產金的陝南重鎮、水旱碼頭一一安康,大山中鑲嵌的一塊翡翠。

韓元中擠在前邊,顧眺著自己新的工作之地。突然,在江邊一個小碼頭上,她發現了停泊著的一隻隻裝滿山貨土特產的駁船。啊,有一隻船上,裝滿著白花花的東西,那是絲繭呀,春蠶飼養剛收下的新絲繭,那麼鮮亮,被陽光照得耀眼潔白。頓時,她心頭又騰起一股喜悅的波濤,她隻要一看見桑樹和絲繭就受到鼓舞,覺得渾身有了無窮的力量。

可是,車過漢江,進了山城,一走下卡車,她便覺得一陣猛烈的暈眩,仰麵倒了下去......雖然她曾經當過運動員,但1000多裏山路的顛簸,幾天暑熱的蒸烤,一個強壯的男人也夠受,更何況一個懷胎六個月的孕婦......

韓元中吃盡苦頭來到這裏,從此以後,她象桑樹一樣,在這個地方紮下了根,頑強地生長著,從未動搖過。

婦女的拖累總是比男子多,但困難再大也攔不住強者。韓元中是個強者,孩子剛能夠斷奶她便毅然決然地丟開了他,開始了本地區的蠶桑調查。

一把雨傘,一頂草帽,一挎包書和筆記本,伴著她行走在山山嶺嶺上。安康的月河岸邊,紫陽的擂鼓台下,平利的洛河兩濱,嵐泉的花壩嶺頭,寧陝的密林深處,旬陽的南羊山中,鎮坪的大巴山頂......全地區十大縣境都留下了她勤勞的足跡。掌握了全區情況,了解了自然資源,才能運籌幃幄,攻克尖端。

調查之後,一大堆問題就攤在麵前了,她發現:這兒的自然條件固然好,但蠶桑生產技術落後,品種雜亂,繭質低劣,許多東西還是原始性的呀。

母肥子壯。她先從品種入手,蠶農們原來飼養的易發病、產量低、絲質差的土種不改造是不行的。於是,在領導的支持下,她和同誌們一道磋商、討論、試驗,從小到大,先弓}進了江蘇改良蠶種20張,成功之後,繼而又引進了改良蠶種250張,取得了數據,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然後,在全區廣泛推廣開改良新蠶種。老蠶農用長滿老繭的大手捧著新蠶種,高興地說:"這洋種,產量就是高呀。"接著,她又與同誌們一道,經過數年奮鬥,於1955年秋,引進秋蠶種試養成功,打破了這裏曆史上一年隻養一季春繭的陳規戒律"充分利用了自然資料。第三步,是一個大的工程,搞基本建設。蠶桑科研離不開實踐,光鑽在小屋裏翻資料搞演算是不行的,所以必須創造有利的條件。在調查中,韓元中經常看到這些奇怪的現象:有些行人的貼身口袋裏,鼓鼓囊囊地揣著一包東西;坡上千活的莊稼人脊背上,小心冀翼地背著一點什麼東西;走進竹門柴屋,隻見鍋灶上蒸籠騰雲吐霧,蒸的是饅頭嗎?不,大白天,床上的棉被不疊,揉作一團扔在床頭,是因為懶而不收拾嗎?不......韓元中仔細一觀察追究,終於明白了,口袋裏揣的、脊背上背的、鍋灶上蒸的、被窩裏包的,都是一些黑黝黝的小點子一一蠶種。天哪,人們就是用這些土辦法,靠體溫和人工來暖種催青,好象母雞暖蛋似的,多費力多落後喲。韓元中的額頭上皺起了深深的紋路,眼睛裏閃出奇異的光,她心頭萌生了一個計劃。

計劃變成了請示報告,要求在安康西路壩中問、月河邊上的恒口修建全地區第一幢標準催青室,廢除那些使蟻蠶卵化不齊,苗差苗弱的土暖種催青法。有魄力的領導很快就批準了她的大膽建議。可是,到處都在搞建設,蠶桑專職人員又很少,要是靠上邊配備基建幹部,靠建築工程隊來修建催青室,又不知道等到哪一輩子了。韓元中是急性子人,把袖子一挽,說,"幹,自己來!"於是自己出馬,籌款、采購、監工。

偏偏在這緊火處,拖累又來了,婦女不但搞建設,還擔負著生兒育女,培養下一代的主要任務。韓元中的第二個孩子,寶貝女兒快要足月了。她凸著大肚子跑銀行,找磚瓦廠,大家都很同情和支持她,但無奈條件太差,有些問題不能立即解決。材料未籌齊,孩子卻出世了。躺在產床上,懷裏抱著月娃,心裏卻想著催青室。剛滿月,她便又跑開材料了。

有一天,南山背後香山有人捎信來,說是木材聯係好了,讓人去選用砍伐。其他同誌不在,韓元中決定自己出馬。臨行前,她將孩子們寄放在當地農民家裏,一邊抱著月娃小薇吃奶,一邊吩咐已經兩歲的兒子小西說:"小西你和小薇就在表嬸家裏玩,妹妹哭了你哄她,媽媽忙工作,要到山背後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