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男孩篇60分是天才的起跑線(1)(3 / 3)

小男孩和爸爸經過一個操場,看到別人在裏麵自由自在的玩滑板,很是高興,他也想玩,但是有很猶豫。爸爸問他:“為什麼不敢玩,怕摔倒嗎?”

小男孩低著頭說:“是的,那樣會很疼。”

爸爸問:“到底有多疼呢,你摔過嗎。”

男孩回答說:“摔倒過,膝蓋都摔破了。”

爸爸又問:“如果我們帶上護膝,安全帽等工具,那樣還會很疼嗎?”

小男孩想想了說:“應該不會了。”

爸爸又問:“帶上護膝不會摔了嗎,萬一再摔跤怎麼辦?”

小男孩說:“那樣就不會很疼了,就算摔幾下,應該也沒什麼問題的。”

爸爸點點頭說:“好的,我支持你。”

其實,很多困難都是這樣,本身並沒有多強大,隻是人們的想象讓困難變得強大,隻要父母能夠幫助孩子分析困難,一勇敢地麵對困難,那麼困難就不可怕。

5.讓孩子學會接受失敗

我所在的學校有一位叫皮特的美國中學生申請在假期參加學工勞動。

他說:“新雇員開始必須塗抹和粉刷廠房的外牆,以練習技巧。一天,我在炎熱的太陽下連續工作了好幾個小時,雙手酸軟,疲乏得很。回到家中,我忽然意識到:一個人最好的朋友是他的雙手。看看廠裏每天辛勤工作的人們,我逐漸學會了如何去尊重一個正直而誠實的勞動者。”

“記得那天我剛剛刷完第一麵牆時,幾乎所有在近處幹活的工人都跑過來為我鼓掌。這天的記憶一直珍藏在我的腦海中,我由此領悟到由辛勤勞動所結的果實是最甜蜜的。”

“在這個勞動的夏天,我獲得了很多的技巧和新的價值觀,盡管我也失敗過,我也沮喪過,但是,沒有這次失敗的經曆,我又怎麼能品嚐到勝利的果實呢。”皮特無不感慨地說。

成功與失敗,很多人隻看到了結果的不盡如人意,卻忽略了孩子在這過程中所付出的辛苦和經驗的積累,教孩子正視失敗,並嚐試接受失敗,那麼就會離成功的腳步更近了。

如果一個人的腿受了傷,可以拄一根拐棍,假如他沒有受傷,你非要給他一根拐棍,時間長了,他就會變得不會走路了。

住在我樓上的晨晨自上一年級以來,每次作業,他媽媽總是緊盯著,嚴把質量關。為此,晨晨也習慣了媽媽的做法,每天作業一寫完,就把本子往媽媽麵前一放,說:“媽媽,檢查。”當然,晨晨媽媽必定把他的作業從頭到尾認認真真檢查一遍,確認無誤後才讓他收拾起來。可是,長期以來,晨晨馬馬虎虎的毛病始終得不到解決。每次考試,失分處不是不會做,而是馬虎毛躁造成的,寫字不是多一點,就是少一點,計算不是進位忘了。就是抄數抄錯了。是不是長期以來包辦檢查作業所致?在思考研究後,晨晨媽媽決定換一種方式試試。她跟晨晨約定,每次作業,必須自己檢查好,檢查完了才屬於寫完了。後來晨晨因為老師批評他近來的作業明顯比以前的退步了,懇求媽媽做回以前給他檢查作業的方式。媽媽明確告訴晨晨,他以前的作業都是媽媽給檢查出來改得全對的,現在,媽媽不能讓他依賴性太大,難道考試也讓媽媽去檢查。作業是自己的事情,應該學會自己檢查作業,不認真對待作業就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從此,晨晨寫作業,媽媽依然督促,但對他作業檢查卻少了很多。久而久之,晨晨養成了寫完作業自己檢查的好習慣,成績也越來越好。

從小讓孩子養成做事獨立的好習慣,凡事不要寄希望於別人,隻有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有收獲成功的希望。

刻意給男孩製造一些小挫折

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與挫折,成長中的孩子也不例外,如果孩子走慣了平坦路,聽慣了順耳話,做慣了順心事。那麼一旦他們遇到困難,就會不習慣,會束手無策,這樣往往容易導致失敗,所以,父母不妨在平時的生活好學習中,有意識的為男孩設置一些小麻煩,以此來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

比如,在外出遊玩時,父母與幼小的孩子一起去爬山,山路高地不平,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非常難走,但是父母不要去幫助孩子,就讓孩子跌跌撞撞地往前走,即使遇到小石子或踩到小坑裏,也不要馬上去扶他,而是要鼓勵他自己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