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趕緊”讓我目瞪口呆。這個話題讓我想了一路,也讓我“趕緊”了一路。回到家,我就開始和先生說這個問題。先生不解地說:“別人家的孩子那是別人家的事情,咱們的孩子是咱們的孩子,兩個孩子不一樣嘛,人家孩子早熟些,咱們孩子晚熟些,慢慢等著。”
先生的話讓我想起兒時的一個事情。記得小時候我家院子裏有一棵棗樹,一到八月份,我和其他姐妹看到紅棗就搶著摘。有時候一碰棗樹的枝葉,熟透的棗就會掉下來。當我們發現這個秘密後,就拿來小板凳,踩在板凳上,使著勁拽一枝,希望長在高處的紅棗能掉下來。可是有時候發現,明明有的棗紅了一多半,可就是不掉。
有一次,我的舉動被爸爸發現了。我就問:“怎麼那幾個棗就是不掉下來?”
爸爸說:“還沒熟好呢,再等兩天。”
我很心急,每天看完棗樹告訴爸爸趕緊收,爸爸總是說再等兩天。就這樣,長在最下麵的棗,被我們幾個小孩子偷偷吃了個差不多。有的棗半青半紅,吃著不好吃,發澀,而紅亮紅亮的棗才好吃,輕輕咬一口,仿佛能喝到一碗濃濃的白糖水,可是那感覺脆脆的,自己都能聽到那種聲音。
媽媽總在擔心吃了生棗會拉肚子,而爸爸總笑著說:“紅了才好吃吧。”
而我總在問:“怎麼棗不全紅啊?一個青,一個紅,都紅了就好了。”
爸爸指著棗樹說:“太陽能照到的棗,熟得早,也就紅的早了。那邊棗曬得太陽少,總是長得慢些。”
我說:“那把那幾個青棗摘下來,多曬曬太陽就紅了。”
爸爸說:“棗還是在樹上自己熟才好吃嘛,你把青棗摘下來給它曬太陽,那它就不是自己熟了。”
我當時不相信,就摘了幾個青點的棗,曬在太陽底下,可是當吃的時候,覺得總是沒什麼味道,而且棗的皮也發軟,不好吃,結果都被我扔掉了。
兒時的事情已經遠去,現在想想,棗樹上的青棗也會熟,也會紅,隻要給它再多些時間,隻需要多等兩天。因為這是棗成熟的自然規律。
是啊,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規律,那我們的孩子呢?
我想,每個孩子肯定是不同的,他們潛在的基因不同,他們潛在的才華不同,他們的環境和經曆不同,所以他們成功的時間也會不同。既然如此,我們家長為何要求孩子們在同一個年齡達到某種高度呢?
有的爸爸指著報紙上的少年富翁照片責問孩子:“你看看,和你一般大,人家孩子十二歲就富翁了,你看看你,每天就知道花錢,”
有的媽媽指著電視裏的某成功人士對孩子說:“看看人家這孩子那才叫孩子,咱們的孩子天天就知道看電視。”
孩子大學畢業剛適應新工作,家長在一旁就開始嘮叨:“看看別人,再看看你自己。別的孩子給爸媽一個月就好幾千,你呢,工資那麼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出息。”
我們家長就是這樣,盼著孩子長大,盼著孩子長大了能出息些,能更成功些,可是我們忘了,孩子的成長也需要家長的等待,孩子的成功也需要時間。
我們大學班級裏也有這樣的事情。一個班三十五個同學,一畢業,有三十個同學都順利工作,早早結婚生子。而其他幾個人各走各的,有的繼續考研究生,有的轉行和別人做生意,有的則是自己開個小店當起了老板。
他們的這些做法在很多人眼裏都是“不正常”,而且都不看好他們。
可是,五年、十年過去了,讀研究生地實現了大學教師的夢想,而這個夢想曾是班上很多人所想的;和別人做生意的同學,日子也過得很不錯,經常飛來飛去談生意;自己創業的同學更是成為今天人們津津樂道的商界人士,他開了一家又一家的連鎖店。
早早穩當工作的同學每次閑聊總是流露出對這幾個同學成功的佩服,也難免說出懊悔之詞,“怎麼當年就沒想到去開個公司呢?”“怎麼當年就不能繼續堅持兩三年呢?”不是沒想到,而是有時候,我們太急於求成。一畢業,大家都想著趕緊工作,趕緊結婚,趕緊賺錢,趕緊成功,趕緊朝著遠遠的大成功追趕,唯恐一不留神,掉了大眾的隊。可就是在這個趕緊的過程中,大部分人丟了很多,也忘記了很多。忘記了自己實力不夠就大包大攬,忘記了自己吃不了肉卻非要搶一盤肉,忘記了孩子還沒有學會走,就買來了跑步機,忘記了孩子剛上學,就要讓孩子考大學;忘記了孩子剛適應社會,就追著要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