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說如果,父母期望了二十年,結果卻是一場空,等到那時,又該怎樣麵對生活?
一位和我年齡相仿的女士對我說:“你看看,別的孩子都找到工作了,我家孩子至今沒有工作,天天在家也不說去找。你說,養了這麼大,就盼著孩子能有點出息,家裏生活條件改善改善,這下倒好,我們還要養著他。
這位女士歎息完後,無奈地搖搖頭。是不知道該自己去找工作,還是替孩子找工作?
都說工作難找,都說就業嚴峻,在這樣的“都說”氛圍下,很多年輕家長開始新一輪的未來計劃:周六上午學英語,下午學德語,周日上午數學,下午高級數學,等等。年輕的爸爸媽媽開始新的一輪說教:“寶寶,英語學不好,以後找不到工作的。”“寶寶,看這個,媽媽花了很多錢買的。寶寶以後長大了要賺大錢。”“寶寶以後要出國,爸爸媽媽就可以周遊世界了。”
孩子在問:“什麼時候可以不用去上課了?”我想這不是孩子在問,而是在在求爸爸媽媽,求爸爸媽媽不要再讓他們不停地上課,不停地參加各種考試。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些能有什麼意義,這些隻讓他們感到身心疲憊,無力麵對生活的一切。
3.孩子也需要自由的天空
給自己和孩子留點空間
我看到很多情感專家在針對夫妻問題時,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原則:給對方留點空間。我不是情感專家,隻是想建議爸爸媽媽們把這一條原則也用在教育孩子上。因為孩子也需要自由。
呱呱出生在9月份,天氣漸漸變涼,身上的衣服也是一件件地在加,等到冬天後,我就把呱呱裹得嚴嚴實實的。可是,呱呱不幹了,每天手和腳都在揮舞著,我不知道他這些動作在幹什麼,總是以為他餓了或者渴了。
等到我媽媽來了,看著呱呱在家裏還裹得這麼多,就直接說:“你看看,給孩子裹了多少層,孩子一點也不自由,能舒服嗎?”說著就給呱呱脫了兩件衣服。呱呱的手揮舞著,似乎在宣告自己勝利了。
我害怕呱呱著涼,害怕呱呱因穿得少而感冒,可是我忘記了,孩子對室溫也有適應能力,他們身上不需要家長裹了一層有一層的棉衣。我媽媽在一旁念叨著:“家裏生著爐子呢,溫度挺高的,你們倒好,給孩子裹這麼多,喘口氣都難,哎喲,我的可憐的孩子,受委屈了……”看著呱呱活潑的樣子,我才知道身體的自由對孩子多重要。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這句話陶先生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呼籲,直到現在,很多家長一直沒有把孩子的自由當做一回事兒,他們說:“自由?現在的孩子還不自由嗎?
要什麼有什麼,還不滿足嗎?”孩子要什麼給什麼,這不是自由,因為孩子不是籠子裏的小動物,他們是人,既向往小鳥自由飛在天空,也向往魚兒自由在水中遊。
呱呱上初一時,喜歡上搖滾樂和說唱音樂,每天悄悄攢錢計劃買CD機。
他過生日時,我知道他的錢還沒有攢夠,就問他還缺多少錢。呱呱說:“媽媽,這是我的小私事,我再攢兩個月就夠了,你千萬不要給我買,要不然一點價值都沒有了。”
聽呱呱這樣一說,我也就尊重了他的意思。等到元旦時,呱呱回家拿著一個CD機,說是新買的。說完就給我演示了一遍怎麼來聽,而且還買了十幾張喜歡的唱片。我一看唱片,我確實不怎麼喜歡,有美國搖滾樂隊的,有嘻哈風格的,沒有一張是屬於我們這個年齡聽的。
我剛要開口說話,呱呱說:“媽媽,試著聽一下,很好聽的。你會有一種心不動,周圍世界在旋轉的感覺。”
我說:“這些唱片是你喜歡的,我不太喜歡這些風格。你慢慢欣賞吧。
不過,做作業的時候不要聽啊。”
呱呱說:“媽媽,你怎麼也和其他媽媽一樣了,不給我自由了?”說完,呱呱有些失望地抱著他的唱片回自己屋去了。
自從呱呱買了CD機後,我發現他和我說話的次數也少了,語言也少了。
我問先生,這怎麼回事?
先生說:“沒事,少年時期都這樣,過兩天聽膩了就好了。你也不要多說他,給他點自由。”
我不知道那些唱片對呱呱有多麼大的吸引力,也不知道呱呱為什麼會喜歡那些歌曲。我很好奇,也很想知道。正是這樣,有一天,我對呱呱說:“我聽聽你的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