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愛孩子要懂得適時放手(2)(3 / 3)

家長希望孩子能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希望孩子的成績更突出,但在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的時候,多考慮一下孩子的精力能否承受,孩子是否能用心接受。

有一位朋友劉女士和先生離婚後,女兒才兩歲,她說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女兒身上。她把所有的積蓄都用在培養女兒身上,讓女兒彈鋼琴,學跳舞。每天督促女兒學這個,學那個,發誓一定要讓女兒成為最出色的女人,最有魅力的女人。女兒稍微怠慢,她就嘮叨:“爸爸不要我們了,你不好好學,以後你讓媽媽帶著你要飯嗎?”我親眼看到她在眾人麵前數落女兒,女兒的眼神很冷,那眼神我一輩子也忘不掉。這位媽媽就這樣培養了一名鋼琴過八級的女兒,可是女兒比賽了幾次後再也不彈了。媽媽哭著求女兒,女兒冷冷地說:“爸爸和你離婚是因為你自己,和我沒有關係。”

劉女士哭著對我講述,她說她不知道以後該做什麼。我說照顧好自己,讓女兒做點喜歡的事情吧。再這樣逼下去,女孩不知道會成為什麼樣子。

我們成年人在緊張的工作結束後,內心會感到莫名的寂寞,這種寂寞無法言語,有時候即使是最貼心的朋友,最親近的人也無法告之,就是這樣的寂寞讓人精神上無法感受到快樂和幸福。也許是一瞬間,也許是很久。

就是這樣的無助,孩子也有。家長們不要以為孩子年齡小,沒有孤獨,沒有寂寞,恰恰相反,他們的孤獨和寂寞有時候比大人還要多,因為他們的情感更豐富、更細膩。

孩子在問:什麼時候不用去上課

有一次,在公交車上,我左邊座位上是一對母子,男孩坐在媽媽的腿上,媽媽手裏拿著一本書在提問:“火車是誰發明的?”男孩想了想,回答不上,讓媽媽再問一個:“什麼樣的輪子隻轉不走?”小男孩還是不知道。媽媽生氣了,推了一下孩子說:“你怎麼一個都答不上?出門前剛背過的,一會的工夫全忘了?你知不知道,為給你報這個班,爸爸天天晚上熬夜加班?你這孩子怎麼一點也不懂事?”

小男孩看上去也就四五歲的樣子,他抬頭問:“媽媽,什麼時候不用去上課了?’’媽媽瞪著孩子說:“等你長大了再說。”說完,她把那本書塞進孩子的書包裏,看著窗外,不再說話。

這位媽媽在想什麼?低著頭的孩子又在想什麼?而我在想,為什麼要把加班辛苦掙錢的事情和孩子的學習聯係起來?為的是能讓孩子從小就知道,爸爸媽媽這麼辛苦全是為了你,隻有你學習好,考上大學,以後出息了,爸爸媽媽的生活才能改變嗎?我想了很多,但也在想這樣的對話有很多。

有的媽媽在給孩子書包時會附帶著說:“這是媽媽花一個月的積蓄買來的,為的是讓你好好讀書,以後能有出息。”有的家長在孩子考得成績不好的情況下,總是對孩子這樣說:“交那麼多錢,考這麼點分,你讓爸爸媽媽以後怎麼活?”不知道有多少爸爸媽媽把自己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爸爸媽媽每天在給孩子這樣說:全家的生活就指望你了。我想,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他的肩膀太稚嫩,擔不起爸爸媽媽遙遠的未來生活。

我看到過這樣一個新聞,大意是說一個十二歲左右的女孩為了不讓爸爸媽媽有生活負擔,以自殺來解決爸爸媽媽的經濟問題。女孩的遺言上說,自己死了,也就給爸爸媽媽省了十幾萬元。是什麼讓女兒這樣負有愧疚非要以死來解決?是困苦的生活嗎?不是。我認為是爸爸媽媽過多的寄托。

家長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有責任養育他們,有責任培養他們,而不是把孩子當做為自己提供物質的未來銀行。

有人說,你們能有現在優質的生活和家裏的支持有關吧。我說完全不是,我和先生的家境都一般,父母能給予我們的是健康的身體和無所回報的愛,我們依靠自己能力生存著,從一開始的兩個人租瓦房,到樓房,再到自己買房,家裏的一針一線都是我們兩人共同營造。同學們一個個經商、一個個富起來,但我們有自己的生活,祝福同學們,但按部就班過著自己的生活。

孩子的到來給我們帶來了無比的喜悅,而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我們更是倍加“慷慨”。生活拮據時,我們三個人一起吃煮白菜,一起吃清湯煮麵條,但我們沒有埋怨,也沒有抱怨,我們讓呱呱在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中成長。

優裕的物質生活,是很多人所追求的,但我想說的是崇高的精神生活,更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的追求。家長朋友們,不要因物質生活而斥責孩子。也不要因為生活的困境而停止不前。美好的生活需要我們努力爭取,而不是僅僅寄托於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