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愛孩子要懂得適時放手(1)(3 / 3)

我認識一個女孩,她說自己是“路癡”,在城市裏生活了好幾年了,可就是不敢自己出門。“不敢”是因為擔心自己出了家門,找不到回家的路線。

她說有一次出去會朋友,結果坐車坐到半路才發現坐反方向了。急忙下車卻又不知道該邁哪隻腳,往哪個方向走。等到最後見到朋友時已經過了晌午,她自己也餓得暈頭轉向。

不能識別方向,不記得怎麼走,可以問問路人,問一個不行,可以問兩個,可是這個女孩說她根本“不敢”問,擔心陌生人是壞人,擔心陌生人故意指錯路。我說:“路上總有交警吧。可以問問警察。”女孩笑著說,不認識路就不認識吧,反正也沒關係,隻要有家裏人靜E就可以。

我說:“萬一有一天就你一個人生活呢。”女孩笑著說:“找個能隨叫對到的老公就可以了。”

女孩並不是自身有缺陷,或者生理有問題,而是她從小依賴家長習慣了,也是父母讓她依賴習慣了。人總要長大,也總要離開父母自己生活,當那個時候,等著任何人陪著走路,我想這並不是最好的辦法。

爸爸媽媽總是充滿愛意地對孩子說:“爸爸媽媽接你,原地不要動。”孩子很聽話,總是在等著爸爸媽媽的到來。呱呱每次從外地回家,到車站時,除非行李太多,一個人拿不了,他才會給我們打電話,否則他不讓我們去接。

他說自己一個人能找到家,為何要浪費爸爸媽媽的時間和精力?

有一次,呱呱從車站回來,打電話說好十幾分鍾就回來,可是等了一個小時也不見人影。我有些著急。先生很冷靜地說:“沒事,有事孩子就會打電話的。”等到呱呱回來了,他說路上有點事情耽誤了。原來,和他同坐一個車廂的一個女孩落了手機,告訴爸爸在哪裏等她,可是到約定地點才發現爸爸沒來。女孩蹲在那裏一直哭。呱呱陪著女孩幫忙找她爸爸。二十幾分鍾過去了,她爸爸才來。原來路上有些堵車,他給女孩打電話沒有人接。

女孩生氣地數落爸爸,而爸爸擦著汗還給女兒道歉。

呱呱說:“早知道這個女孩那麼凶對她爸爸,就不幫她了……這麼大人了,找不到爸爸就蹲在路邊大哭……”

呱呱說完這事情就決定以後不幫這樣的同齡人,他認為這樣的同齡人太幼稚,太不值得幫。呱呱說是這樣說,但這件事情讓我覺得很感慨。孩子幼小時,有爸爸媽媽大翅膀在護著,可是爸爸媽媽總有一天保護不了時,孩子的翅膀能長起來嗎?像這兩個女孩,難道一輩子隻做爸爸媽媽手中的公主嗎?當有了孩子後,怎麼哺育下一代呢?可能我想得太多了,而我確實很為這些孩子擔憂。如果你正在護著自己的孩子,那麼也請試試,讓孩子試著自己飛一次吧。

我記得在龍應台的《野火集》裏,她講到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女學生因為同伴腳受傷,兩人不知所措哭泣的事情。龍應台說兩個女孩已經二十歲了,可是他們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也隻有五歲。這個事例已經很早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龍應台女士就已經提出過,可是我們現在的孩子還是這樣。

孩子們遇到事情不知道怎麼解決,隻知道流著淚說想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們,醒醒吧,不要等到孩子三十歲了,還在哭著對你說,“爸爸我不知道怎麼回家,媽媽,我餓了,不知道怎麼吃飯。”

我的一個朋友對我說,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事,與其說是鍛煉孩子,不如說是在鍛煉家長的承受力。我說承受什麼。她笑著說,沒幾個家長放手的,心髒受不了。

那我講一個真事吧,看是家長的心髒受不了,還是孩子的心更難受。

一個媽媽打來電話對我說,她沒讓孩子參加班裏的春遊活動,孩子一星期都不和她說話。原來班主任老師為了讓孩子觀察植物,就組織全班同學周末到植物園郊遊,既是班裏的一次春遊活動,也是一次學習機會。並且告訴同學們回家帶上自己的“幹糧”,到時候全班同學進行“野炊”。孩子一回來就高興地給媽媽說,可是媽媽卻不答應,說孩子從小到大沒有去過郊外,路途遙遠,坐車會特別累,擔心孩子承受不了。尤其是在草地上吃飯,太不衛生了,就不讓孩子去。她還怕孩子周末悄悄溜走,就一天都看著孩子。

等到周一的時候,全班的同學都在回憶“野炊”的趣事,而孩子一個人趴在桌子上發呆。放學回家後,孩子一句話都不說。一個星期都不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