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媽媽在看電視,也要看,媽媽說:“快寫作業去,看什麼看。”孩子看爸爸在抽煙,也要嚐嚐,爸爸上來一個耳光:“小屁孩,還敢抽煙?”孩子永遠也不明白,自己也是人,為什麼大人能做的事情,他不能做?為什麼爸爸媽媽處處管著自己?
爸爸的回答是:“因為我是你爸爸。”
媽媽的回答是:“因為我是你媽媽。”
孩子在心裏說:“我不想要你們當爸爸媽媽。”
這樣的對話很讓人尷尬,孩子的出生沒有選擇,也沒有能力選擇誰來做爸爸媽媽,可是當他來到這個世界,爸爸媽媽就應該讓他們慢慢長大,把孩子當做一個人來看待,當做有思想的人來教育,更不是可以操縱的“傀儡”。
瑞典兒童文學作家阿斯特麗德·林格倫說:“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無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製和自我指導的。”
快過春節時,我和呱呱一起去商場購物。旁邊正好有個媽媽帶著孩子在挑選衣服。那位媽媽手裏拿三四件衣服讓孩子試,孩子剛說了不喜歡,媽媽就立即說:“這個顏色多好看啊,款式也好看,我看著挺好的。”孩子不吱聲,媽媽把扣子都扣好,讓售貨員也看看。孩子低著頭,不耐煩地說:“好了沒有啊?”媽媽高興地說:“這孩子,你看多好看啊,讓這個同學也看看。”
說著,那位女士就拽著呱呱的袖子,讓呱呱也看看。
呱呱看了一下,直接說:“阿姨,你還是讓他選自己喜歡的吧。”我看了一下那個孩子穿的衣服,款式和顏色也都是那位女士喜歡的,看那個孩子皺著眉頭,我和呱呱離開了那間商店。
這位媽媽是好心幫孩子在挑選,為的是能讓孩子穿著更好看,可是這些在孩子看來又是什麼?媽媽管得太多了。
我和呱呱買衣服,一般都是呱呱挑選自己喜歡的衣服,我不發表意見。
我這樣做一是不讓呱呱依賴我的選擇,二是不去幹涉呱呱的喜好。不僅如此,在呱呱其他事情上,我更是不去幹涉,因為這樣做,才能讓呱呱有主見,獨立起來。
2.孩子,做你自己
喜歡玩“捉迷藏”的孩子
我們小時候可能都玩過“捉迷藏”的遊戲,而且很樂於玩這個遊戲。
隱藏者總是找最不容易被發現的地方躲起來,等到尋找的人實在找不到了,就學著小貓小狗叫兩聲。而這個遊戲中,尋找者總是難以成功,因為隱藏者藏得巧,也藏得妙。等到隱藏的夥伴突然從後麵蹦出來的時候,尋找者才恍然大悟,原來在這裏。
而今天,這個遊戲經常發生在許多家長和孩子的身上。
呱呱上初中時,有一天放學回來手裏拿著一副拳擊手套。我看到後很好奇:“新買的手套嗎?”
呱呱說:“我一個同學的,他媽媽不讓他玩,讓我先帶回咱家。”
我說:“他怎麼不直接給他媽媽說每天隻玩一會啊,每天讓你藏到咱們家也不是辦法。”
呱呱說:“他媽媽管他管得很嚴,他說要是被他媽媽發現了,他就沒有好果子吃。他偷偷買了好多東西,都藏在我們同學家裏。想玩的時候,就找我們幾個要。反正放在咱家裏,我也可以練練。”
我對呱呱說:“什麼玩具都藏在別人家,那他在家裏什麼都不玩?”
呱呱說:“我同學有次在廁所玩遊戲機,被他媽媽發現,他媽媽拿起遊戲機就扔到廁所裏了。他一氣之下,把所有的玩具都藏起來。”
我聽了後搖搖頭。
呱呱說:“你不相信?我同學說他發現他們家頂樓有個隔間,每次他回家應付一下他媽媽,就藏到那裏玩會,哪怕自己待會,也不願意在家聽他媧媽嘮叨。我同學現在回到家就是一個良好青年,不玩不鬧不頂嘴。他媽媽說什麼,他就應付著。他媽媽看他表現好就給他發了好幾百元人民幣。”
我說:“你幫你同學一起藏著掖著,會讓他和媽媽關係越來越遠的。明天還是主動給他,讓他和他媽媽好好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