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管有度也是愛(1)(1 / 3)

家長管束孩子有個前提是為孩子好,而當孩子感覺這種“好”不自在,不快樂時,家長應適當鬆鬆手。因為管孩子也需要把握一個度,隻有掌握好度,與孩子的交流才不會有隔閡,孩子的心才會與你更近。

1.嚴管與不管,何去何從

一種聲音:嚴管才能管出好孩子

有一次,我在呱呱班級開的家長會上提到我對呱呱管得少的觀點,會後,有一個媽媽對我說:“你這個觀點明顯不對,孩子這麼小,不懂事,做家長的,不管行嗎?”

旁邊一位男同誌說:“我覺得不僅要管,而且要嚴管,嚴管才能管出好孩子。現在社會到處都是誘惑,孩子一不小心踏入了,家長要是不管,那才是罪上加罪。”

這兩位家長振振有詞的聲音讓我覺得無論我再說多少,他們可能難以改變。但我還是想在這裏說出我的觀點——對孩子管得越少越好。

在家長的眼裏,孩子不管有多大也都是爸媽的孩子,也永遠比爸媽年齡小,可是要注意,孩子在成長中,並不需要爸爸媽媽時時看管著。大家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家長還在叮嚀孩子多穿點衣服,多吃點,多注意點路上的車,孩子早就出門了。而孩子這一邊,掛在嘴上的話總是:“管這麼多,煩不煩啊?”一邊是家長的掏心窩子的關愛,可另一邊是直搖頭的無奈。

很多父母擔心社會上誘惑太多,怕孩子誤人歧途,因此,時刻圍著孩子周圍,告訴孩子“這個不能看”“那個有害”,管來管去,當孩子長大了,不知道該怎麼麵對這個世界時,家長又該怎麼管呢?

很多家長說要嚴管孩子,可以理解他們的心情。可是為了擔憂孩子遇到壞人,沾染不良行為,而管著孩子,讓孩子不得見世界,這樣的嚴管未必能管出好孩子。這就等於怕孩子噎著而不讓孩子吃飯的道理一樣。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不是保護少年不受壞的影響,而是讓他們對任何壞的、不道德的事物都具有抵抗力。”我想這個觀點不僅僅說給學校的老師聽,我們家長們更應該謹記在心。對孩子嚴管不如引導他有能力麵對社會的一切。當孩子有能力抵抗不道德事物時,家長們還需要擔心什麼呢?

呱呱自幼,我們帶他出入各種場合,在這個過程中,他慢慢感受著我們的觀點,也慢慢思考著一切,什麼能碰,什麼不能碰,他自己完全能判斷。

呱呱上大學時,等他收拾好行李後,我也想對他說一些忠告,可是我止住了。因為看著這樣一個大小夥子,我想他已經長大了。呱呱轉身對我說:

“媽媽,我去外地上學,你和爸爸互相照顧啊。至於我呢,你們放心,我會照顧好我自己的,外麵的世界什麼能碰,什麼不能碰,我心裏有數。”

聽到這些,我想多餘的話不需要再說。呱呱或許在很早就已經認識周圍的一切,或許在更早就能管好自己,照顧好自己。而我隻需要在這裏,默默地祝福他。

一種反抗:不做傀儡小皇帝

記得呱呱小時候,我們一起看了《末代皇帝》的電影,呱呱很不喜歡電影中的慈禧,說這個老媽媽什麼都管。我說小皇帝是個傀儡皇帝,什麼都要聽別人的。呱呱舉起胳膊說:“不做傀儡小皇帝!”雖然呱呱是針對電影中主人公的感慨,而這句話我也深深埋在我心裏。

我的一個同事叫小璐,大學畢業後,在單位附近租了間單身公寓,她不願意和爸爸媽媽一起住,她說她躲得就是爸爸媽媽。她說從小到大,無論做什麼事情,她媽媽都要管,甚至哪天來她例假,她媽媽也要管,動不動就帶她去醫院做各種檢查。爸爸更是管得多,已經把她未來男朋友的肖像和性格刻畫好,讓小璐照著爸爸的方案來實施。就這樣,小璐討厭周圍的男孩,更不願意和男性說話。小璐說她每次回去就害怕,因為爸爸媽媽會指著她的衣服從頭說到腳。她覺得她不是回家,而是回去受審。她說她不想任人擺布,不想當爸爸媽媽監視的玩具。

孩子一生下來對周圍充滿著好奇,他們的言行總是不能令家長滿意,爸爸媽媽們開始行動起來。有的孩子吃完飯,幾顆米粒還粘在嘴邊,愛幹淨的媽媽就厲聲地說:“哎呀,髒死了,怎麼一點也不像媽媽啊,以後怎麼辦啊……”孩子尿急把尿灑在地板上,媽媽大呼小叫地說:“怎麼這麼不懂規矩啊,告訴你多少遍了,怎麼這麼笨,就是記不住……”孩子拿著精心畫好的全家福給爸爸看,爸爸拿起畫:“畫得一點也不像,把筆來,爸爸給你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