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為孩子儲存另一種財富(3)(3 / 3)

呱呱漸漸長大,看到小區周圍有很多商店,就問:“媽媽,這個是什麼?

那個是什麼?”有一次,小區附近開了一家足療店,呱呱路過時問我:“媽媽,足療是什麼?”我說:“足就是腳,腳上有很多穴位,按摩這些穴位能讓身體裏的血液流通得舒暢些。”呱呱回到家就把鞋子和襪子都脫掉,坐在凳子上按腳。看到呱呱這樣,我說:“等周末帶你去足療。”

周末,我帶著六歲的呱呱去足療店,足療店的服務生看到呱呱問:“小朋友,你也足療嗎?”

呱呱開心地說:“我也要足療。”說完,就邊走邊看牆上掛著的足底穴位圖,呱呱問:“媽媽,這些(穴位)我腳上也有嗎?”

我說:“有啊。”

呱呱說:“那我怎麼看不見啊?”

我笑著對呱呱說:“這些穴位不在表麵上,而在腳裏麵。”

我帶著呱呱領到牌號,洗腳、泡腳,呱呱都覺得特別好玩,我特意囑咐服務生給呱呱輕輕按。等從足療店出來後,呱呱說:“叔叔按得太疼了,我還是長大了再來吧。”

從那之後,呱呱去的地方更多了。每次我和先生被邀請參加的聚會,我們都帶著呱呱,目的不是想去玩或者吃什麼,而是讓呱呱見識生活的世界。

有一次,我們兩個同學從外地過來,吃完晚飯,大家提了建議找個KTV唱歌。我說沒問題,同學們建議我先把孩子送回家,再和老公一起。

我說沒關係,明天是周末,孩子可以去。同學們都說不要讓小孩去KTV。

我說我孩子早就去過,他操作機器比我好得多。同學們都大吃一驚,其中一個悄悄地問我:“孩子經常去KTV,小心點啊。”

我明白同學的提醒,但我不想把呱呱關鎖起來,講大道理已達到教育目的。我認為在各種場合中的見識與隨機教導更能讓呱呱具備一個社會人的能力。

呱呱從咿呀學語開始,到現在上大學,我們一家在路邊吃過大排檔,吃過烤串;也一起去咖啡廳喝過咖啡,一起去過茶樓喝茶;我帶呱呱去逛超市,購買家庭生活中需要的物品,帶呱呱去商場為家人挑選衣服,等等。

我和先生這樣做,為的是讓呱呱親身經曆這個世界,體驗不同的生活狀態,讓他能感受到自己也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在這個過程中,直接明了地表達我們的欣賞觀點及審美觀點。呱呱在鄉村的麥田裏奔跑過,在城市的大街上閑逛過,而這並不影響他成為一個健康的少年。

很多家長經常對孩子說:“都是大人才去的地方,小孩不能去。…小孩去了就變壞了。”這些阻止的語言往往讓孩子更加好奇五顏六色的花朵,即使父母再阻止,孩子也想觸摸帶刺的花。

而呱呱見得多了,在我和先生的耳濡目染中,有了自己的價值觀,什麼該碰,什麼不該碰,呱呱心裏比誰都清楚,根本不需要我在他的耳邊天天提醒。

我很喜歡台灣作家劉墉先生的一句話:“當有一天,她長大了,要離開我,我會心疼,但不會不安,因為我已經早早地把外麵世界的門打開,讓她看見好的,也見到壞的。”是的,五顏六色的世界,應該讓孩子看到,更應該讓孩子親身感受周圍的世界,而不是由於害怕周圍的“壞人”,把孩子藏著、掖著,讓他越來越脫離世界。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世界是五顏六色的,有壞人,更有好人,有美,也會有醜,有惡,但更有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