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為孩子儲存另一種財富(2)(1 / 3)

禮貌是個很基本的生活方式,人與人來往中,總會遇到這個問題,可禮貌的事情,我也並沒有刻意教呱呱。如果一定要說我教了什麼的話,那就是我告訴呱呱要多說:“謝謝。”

呱呱會說話時起,每次出門遇到別人幫助時,我會感激地說:“謝謝。”

呱呱看到時也會跟著說:“謝謝。”當呱呱上幼兒園時,我每次送他到幼兒園把他交給老師時,我會對老師說聲:“謝謝。”呱呱也會微笑著對老師說:“謝謝。”

有一次,我和呱呱去超市買東西,呱呱自己轉彎到玩具那裏玩,由於想要看最上層架子上的玩具,他讓旁邊的售貨員幫他拿,售貨員把玩具給他後,他開心地說:“謝謝阿姨。”等我找到他時,看到他手裏的玩具,我問他怎麼拿到的。呱呱開心地說阿姨拿的,我轉過去對那位售貨員說謝謝時,售貨員說:“寶寶真有禮貌。”

呱呱並不能理解“禮貌”一詞的意義,但他能從阿姨的表情中看出這是在誇他,於是,呱呱很開心,又說:“謝謝。”慢慢地,我發現呱呱越來越能在各種場合運用“謝謝。”在家裏,我給正在看書的呱呱倒杯水,呱呱也會說:“謝謝媽媽。”可能有的媽媽說,家裏人用不著那麼客氣。我說這不是客氣的事情,這讓孩子明白,多說一個“謝謝”,能讓他明白感恩的道理。

有一次,呱呱上初二時,學校很盛行過外國的節日,每次到聖誕節、萬聖節,他說班裏的同學都要說節日快樂。我說:“還有個感恩節呢。”

呱呱說沒聽過,我說明感恩節的大概由來,然後對他說雖然感恩節是其他國家的節日,但是我們可以把這個節日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我說:“小時候有爸爸媽媽照顧我們,等上了學,有老師在傳授很多知識,同學也在幫助我們,有很多很多人在無形中影響我們,所以,我們都要對他們說聲‘謝謝’。”

呱呱聽後說:“這個節日確實挺不錯的,我可以組織同學們在那天給我們老師說謝謝。”

我說:“我們不一定在那一天說謝謝,平時也可以。隻要有一顆這樣的心每一天都是感恩節。”

呱呱從“謝謝”一詞中,不僅理解了父母對他的愛,也懂得了這其中的仁孝,更能在實際生活中踐行自己對父母的愛。呱呱不僅對我和先生很關心,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格外關心。

有一次,呱呱回來對我說,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位年老的清潔工,他覺得和爺爺年齡差不多,站在原地看了很久。他有些傷感地問我:“為什麼這些爺爺不能安享晚年?”呱呱把對老人的關心擴展到和他毫無關係的人身上。我為呱呱這點感到自豪,因為他有一種社會人的意識。

可是仔細觀察一下周圍,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爸爸媽媽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別理那些人,和你有什麼關係?”“跟這些人客氣什麼呀,他們就應該為你服務。”是的,我們的孩子在接受著越來越多的“應該”,爸爸媽媽應該為“我”提供物質,爺爺奶奶應該哄“我”,同學們應該讓著“我”。

服務員應該為“我”服務。而等孩子長大後,很多家長埋怨道:“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可孩子一點良心都沒有,爸媽的死活。”有的媽媽甚至氣憤地說:

把他扔掉。”

每天就知道要這個要那個,哪問過“早知道孩子這樣不孝,生下他時就是孩子沒有良心嗎?是孩子沒有人情嗎?我想,這不單是孩子的錯,父母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父母為什麼在孩子幼小的時候不讓他感受親情、友情呢?為什麼讓孩子蔑視周圍的一切呢?如果孩子自幼就是一個對周圍事物毫無情感的人,長大後又怎麼會熱愛周圍的人和物呢?孩子連父母都不愛,怎麼會對其他人有情感呢?

因此,我想說,爸爸媽媽們,為孩子存儲深深的情感財富吧,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從那一聲“謝謝”開始。

孩子在幼兒時期喜歡模仿,由於不能分辨好與不好,這個時候,家長應該給予合理的指導,而非袖手旁觀。

呱呱四歲的時候,我們帶他回老家過春節。一大早我帶著呱呱給長輩們拜年,我母親站在門口看我們,正好鄰居的大媽看到了,就用方言說:“老婆子,丫頭長大了,孩子都這麼大了,好啊。”(注:“老婆子”在地方方言中並無貶義,是老年人之間的一種稱呼。)呱呱聽著好奇,脫口說:“老婆子。”

我立即製止呱呱。

我說:“你要叫姥姥,老婆子是姥姥們之間的稱呼。”我立即向大媽道歉,呱呱也跟著道歉。大媽說:“小孩子嘛,沒事的。”

是的,遇到這些事情,很多家長都說“小孩子,沒事。”但往往是這樣的小事會助長孩子心中的任意性。有的孩子到二十歲了在家裏讓爺爺奶奶做事情,直呼:“嗨,給我拿一個蘋果”、“誒,給我把衣服洗了。”這種不尊重的言行習慣後,慢慢在班級裏,在社會上也是如此。我在公交車上講過很多年輕人,麻煩別人讓開的時候直接說:“讓一下。”而且語氣很是強硬,似乎這些都是他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