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為孩子儲存另一種財富(1)(3 / 3)

呱呱在讀書的時候,習慣在自己的小本快速記下感興趣的句子或者不知道的概念,習慣在書裏夾上一張紙條,習慣自己製作漂亮的書簽,等等。

這些習慣在我看來,都無形影響了呱呱。我為他能喜歡讀書而欣慰,因為書在改變他,他不會因為孤單而寂寞,不會因為處於困境而自怨自艾,也不會因為一時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每次外出坐火車時,呱呱的背包裏都會帶上一本書,即使是讀過的書,他也會再去讀,他說在火車上,書能讓他享受乘車的過程。

有一次在坐火車時,一位媽媽看見座位上不是很幹淨,就從孩子的書包裏拿出一本童話書撕了幾頁,墊在座位上。一旁的孩子說:“媽,你幹嗎撕我的書?”這位媽媽淡淡地說:“都是些小孩書,撕幾頁沒關係。”孩子有些生氣,把書扔在了地上。媽媽氣憤地說:“你這孩子怎麼這樣?回去再給你買,先坐下。”

這位媽媽的言行讓我不舒服,她不在乎孩子喜歡的書,孩子的書也隨時可以撕掉,我判斷出這位媽媽對書的態度,這樣的態度讓孩子如何喜歡書?好的習慣不需要爸爸媽媽一點一點地教,而是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染給孩子。

加拿大醫學教育家奧斯勒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他成功地研究了第三種血細胞,而他的這個成就源自他的一個習慣,那就是每天讀書。奧斯勒為了從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讀書,他規定自己在睡覺之前必須讀15分鍾的書。就這樣,他不管忙碌到多晚,都堅持這一習慣不改變。這個習慣陪伴他整整半個世紀,這期間他共閱讀了1000多本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麵對這樣的成就,我們不得不欽佩奧斯勒的偉大,而麵對他的習慣,我們又該是怎樣的敬佩?

有人會說,這些人能買得起書,普通老百姓誰能看得起書啊。可事實上並非如此。閱讀並非自己要去買書,圖書館也有的是書。

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官休格·布萊克在進入美國議會前,並未受過高等教育。但他有一個習慣,每天擠出一小時到國會圖書館去博覽群書,涉及政治、曆史、哲學、詩歌等方麵的書,數年如一日,即使在議會工作最忙的日子裏也從未間斷過。而這個習慣也讓他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法官。

有人這時會說,這些都是科學家,大人物,普通人做不到。而我要說,普通人一樣可以做得到。

一位希臘籍電梯維修工尼古拉對現代科學很感興趣,他每天下班後到晚飯前,都養成一個習慣——用一小時的時間閱讀核物理學方麵的書籍。知識改變認識,而認識能讓人產生創造。1948年,尼古拉提出建立一種新型粒子加速器的計劃,因為這種加速器比當時其他類型的加速器成本便宜而且更強有力。他把計劃遞交給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做試驗,又再經改進,這台加速器為美國節省了7000萬美元。尼古拉得到了1萬美元的獎勵,並被聘請到加州大學放射實驗室工作。

書的力量就是如此。

這兩年,我國的很多城市打出建設文化城的口號,我想這種出發點是不錯,但具體做法上,我個人認為不能僅僅限於建設幾棟擺滿藝術作品的大廈。呱呱看到這個消息後問我:“為什麼沒有圖書大廈?”

是啊,書中蘊藏著多少文化,又傳達著多少文化,而我們又有多少人靜下來讀書、品書呢?又有多少家長鼓勵孩子多去圖書館,多去書店看書呢?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孩子都愛上書,習慣讀書,文化城才有真正的涵義。

2.禮貌非小事

從“謝謝”開始

生活中,很多朝氣蓬勃的少年、如花似玉的女孩,卻滿口髒話,目中無人。

人們哀歎現在孩子越來越沒禮貌了,究其原因在哪裏?有的家長說學校教得不好,有的老師說,家長溺愛的結果。事實上,禮貌問題完全可以在家庭中解決。因為,父母是孩子認識禮貌的第一個人。

有一次我帶呱呱參加一個聚會,這個聚會各界的朋友都有,有的人我認識,有的人我並不認識。呱呱隨著我進入會場後,看到每個人都微笑待之,等到用餐的時候,呱呱高興地說他結識了很多大朋友。有幾個我認識的朋友見到我連連稱讚呱呱,說呱呱懂禮貌,還問我怎麼教的,接著給我講了很多他們見到的很多孩子怎麼怎麼沒禮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