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為孩子儲存另一種財富(1)(2 / 3)

對話二:

媽媽看著整天玩電腦的孩子,生氣地走到孩子麵前說:“你怎麼每天就知道玩電腦?出去玩一會也比這強吧。”

15歲的孩子顧不得轉頭,生氣地說:“你懂什麼呀?”

這位媽媽見到我就向我訴苦,“怎麼生了一個這樣的孩子?天天就知道玩電腦,連坐起來吃個飯都懶得動。”她說,孩子出門走兩步就喊累,走十步就說走不動了。每天都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是啊,孩子從小養成了不想動的習慣,可這種習慣,爸爸媽媽是不是應該在孩子幼兒時期就應該注意些呢?有的媽媽看到孩子運動回來弄髒了衣服就破口大罵,甚至動手打孩子,嫌棄孩子頑皮弄髒了衣服。呱呱小時候,我也和其他媽媽一樣,要給他洗很多衣服,可我沒有因為呱呱因為這件事情而責怪他。我在洗衣服的時候,讓呱呱也過來看,讓他看到衣服髒了怎樣洗,等到他可以洗得動的時候,就讓孩子自己來。如此而來,一舉兩得。

呱呱即使在考試前,也會堅持“活動一下”,而且每天下午到操場跑步。

記得,他參加高考前一天,呱呱要和爸爸打會乒乓球,我提出我也參與。我們三個人還是和平常一樣,打球、討論失誤的球。呱呱說他在和爸爸打球中學到了很多,爸爸打球比較穩,而他自己打球喜歡拉球,喜歡冒險,這點讓他最後輸了一局。我鼓勵他發揮打拉球的特點控製局勢。這樣,呱呱把比分追上,和爸爸打了平手。一下午,我們沒有提到高考的事情,而呱呱更是和平常運動一樣,完全得以放鬆。

英國哲學家洛克說:“兒童不是用規則可以教得好的、,規則總是會被他們忘掉的。……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之後,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我想在孩子的生活中,很多習慣都是如此。

“活動一下筋骨”,這句話現在成了呱呱經常給我和先生說的話,他建議我和先生多活動活動,不能久坐,還專門找來按摩頸椎的光盤,說學好後給我和爸爸按摩。沒想到,我對孩子小習慣的培養,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愛來告訴爸爸媽媽。我想,孩子長大了,他在用各種言行表達著他對父母的愛。

前幾年,網絡上有一則新聞,大意是說西方很多國家每人每年讀50~100本書,而我們國家人均讀書僅是5~10本,而且大部分是教科書。

這個數字引發了我們很多人的討論和思考。

呱呱說:“應該來調查一下我嘛,我每年讀的書超過10本了呢。”我說:

“讀書不是為了調查,也不是為了向誰顯示,這是給自己積攢財富呢。”

呱呱笑著說:“我爭取做一個品書億萬富翁。”呱呱這樣開玩笑說的,但在讀書時卻從不開玩笑。

有的家長問我:“你家孩子參加各種比賽都能獲獎,肯定智商很高。”有的家長說:“你家孩子愛看書是遺傳你們的基因了。”

對於這些說法,我都否定了。因為呱呱的智商和大家一樣,他是個平常的孩子,隻不過他比同齡的孩子愛讀書而已。在前麵,我也提到過呱呱小時候從識字喜歡上書,但還有一點,那就是讀書習慣的養成。

為了讓呱呱從小對書有感覺,我每隔一段時間會帶他去書店,隔兩周會帶他去圖書館。即使呱呱隻有四五歲,我說我去圖書館看書,呱呱就會嚷著要去。如果說呱呱一開始是好奇的話,那麼,漸漸習慣去圖書館,就是內在的一種需求。

呱呱上小學三年級時,自己帶著學生卡到市圖書館辦了一張借閱卡。

一到家裏,就高興告訴我,以後他每周末都去圖書館。呱呱如此喜歡讀書,超出了我的想象,在這期間,我沒有要求呱呱每天要讀多少頁,每月要讀多少本,讀什麼、讀多少都是由呱呱自己量力而行。

有的家長會問:“你就不擔心孩子讀一些不好的書嗎?”

我可以肯定地說,我不擔心。

一是,我和先生在家裏讀的書,無形影響了呱呱,他有判斷能力。二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書。記得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書中這樣說道:“人的思維成就是無止境的。例如,人所創作的書籍是數不勝數的。您隻需給孩子展示一本書的內容所包含的美和智慧以及它的思想深度,但定要展示得讓每個孩子能永遠愛好讀書,並為在書海中獨立暢遊做好準備。”在呱呱童年時,我和先生會為他挑選好的圖書,等到他慢慢有了自己的選擇,由他來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