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學習本是一種樂趣(6)(3 / 3)

這位學者說,她給孩子買來的書有很多種,更多的是海外和港澳的書,可是在這裏的書本我找不到一本來自海外的經典文學著作,也找不到一本有趣的童話書,都是國外各個年級的教材。

沒多久,這位學者說她沒有時間再和我聊天了,她要為孩子講一節英語課了。我說我能否聽一聽。她說孩子不習慣有陌生人在場。我也就告辭了。

當我出門時,我看到學者的孩子從房間裏走出來,七歲的孩子看上去滿身的“迂腐”,孩子似乎對周圍的一切都沒有興趣,徑直走到他媽媽麵前說要吃飯,而且說完後用英語再說一遍。當我說要告辭時,女學者隻是朝我擺擺手,她的孩子似乎沒有覺察到周圍有人,隻是低著頭跟著媽媽在走。

我默默看著孩子和他的媽媽,離開了這個以“學習”為重的家庭。一路上,我在想,如果這位學者能把所擁有的智慧之道輕鬆、快樂地帶給孩子,孩子也能感受到快樂,我肯定大力支持,而且立即告訴我周圍的朋友。可是,我在她孩子的身上沒有發現這樣的快樂,也沒有發現因為學習知識而給孩子帶來的聰慧。我不知道這樣的家庭學習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如今,很多家長為了能讓孩子在學習上更突出,不斷地為孩子提供條件、創造條件,比如買各式各樣的電子辭典、請各門學科的輔導老師,把一切可能有助於孩子提高分數的方法、工具、人力都搬到家裏。如此,家對孩子來說無非是另一個學習的場所。在這個場所,孩子麵對的是“學習,再學習”。這樣的家庭學習,又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我承認,有不少孩子在家裏接受了與眾不同的教育,被國際知名大學錄取,但關鍵是要先讓孩子在精神上熱愛生活與學習。很多學者一直在呼籲家庭教育,我想更多的是是希望家長能讓孩子在家裏感受到家長的身教,也讓家長關注除了學生分數之外的教育,比如與孩子一起做一次有意義的遊戲、一次全家勞動,一次社區公益活動,等等。而這些,我們很缺乏,家庭教育似乎隻剩下“學習課本”這一項,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孩子不願意回家。

家,對孩子來說是什麼

家,不僅是為我們住宿休息的場所,更是我們精神和心靈得以慰藉的歸宿。我們成人都渴望在家裏能感受到溫暖、快樂、幸福,而孩子也是如此,他們希望回到家,看到爸爸媽媽的微笑,能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溫暖和愛。可是,我們有很多孩子卻感覺不到這種溫暖,他們隻感覺在家裏不舒服、不自在。

經常聽到很多媽媽問:“孩子回到家怎麼總是不愛說話?總是不想回家?家裏不好嗎?”在家長眼裏,家裏為孩子提供了各種更舒適的環境,孩子沒有理由不喜歡家。

可孩子偏偏不喜歡爸爸媽媽給他們營造的那個家,房間裏擺滿了課本,剛踏進家門,爸爸媽媽會問:“考試得了多少分?”剛要玩會,爸爸媽媽會問:“作業寫完了沒?”就要睡覺,爸爸媽媽會問:“給你買的輔導書看了沒有”

這就是在家裏,到處看到和聽到的。爸爸媽媽在家裏,除了問學習,不過問孩子的身心健康,不關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孩子在家裏的活動也隻是與學習有關。在這樣的家裏,孩子感覺不到溫暖,隻是冷冷的“學習$90我的一個老鄉汪先生說他現在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孩子的學習提高上去,為此辛辛苦苦工作,為孩子請來各門功課的輔導老師。他的要求隻有一個,讓孩子在家裏能安心學習。可他不知道孩子的心根本不在家裏的課本上。我見過老鄉的孩子,孩子很機靈,言談中對計算機、電子科技很感興趣,期望以後能進入IT行業。當我問起汪先生是否知道孩子的一些想法時,他說他不關心那些,隻關心分數。

在汪先生看來,他會孩子提供足夠的物質條件,讓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似乎很簡單的事情,可孩子卻給他辦不到。因為孩子在家裏已經學課本學厭煩了,隻不過不想讓家長傷心而已。孩子在家裏硬著頭皮學習是為家長著想,可家長卻一無所知。孩子想為爸爸媽媽做點什麼,可是爸爸媽媽卻一手推開,“把學習的事情做好比什麼都強”,家長推開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心和為家要付出的愛。慢慢地,家的事情和孩子沒什麼關係,而家長又用什麼來期待孩子的心歸來呢?

我們成人需要精神家園,孩子也需要,因為孩子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們也希望在家裏能有溫暖,有愛與歡笑,而不隻是被逼地“學習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