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學習本是一種樂趣(3)(1 / 3)

有一天,我聽到有一首數字兒歌很好聽,就默默記下來,一回到家裏開始和呱呱說:“1像鉛筆細又長,2像小鴨水中遊,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空中飄,5像漁鉤把魚釣,6像口哨嘟嘟叫,7像拐杖扶爺跑,8像發卡頭上翹,9像飯勺擱鍋灶,10像油條加麵包。”

呱呱覺得很新奇,就拉著我問:“媽媽,你在說什麼呢?”

我說:“媽媽剛學到了一首好聽的兒歌。”

呱呱急切地問:“媽媽你再說一遍。”

我看著呱呱很想聽,就認真地說了一遍,然後拿出呱呱平時用的畫筆和本,邊說邊寫,呱呱也要寫。

三四遍下來,呱呱就記住了前五個,而且畫出了鴨子、小紅旗、小魚。

呱呱畫完後,接著說:“媽媽後麵的是什麼?”

我把兒歌再重複了一遍,呱呱指著數字問我:“媽媽,這是什麼?”

對呱呱的好奇,我從來不拒絕。我說:“這是數字,你看,你的童話書都有。”說著,我拿起呱呱的童話書,讓呱呱看書的定價,“這是12.8元,你看這裏有個1,還有個2,還有個8,對不對。”

呱呱點點頭,然後自己拿起其他書看後麵的價格。“媽媽,這裏有兩個1。”

呱呱指給我看。我沒有要求呱呱必須記住數字,而是讓他多看,多從這些數字中找兒歌裏的數字。

“這是ll。”我說。

呱呱重複說了一遍,然後又開始問我這是幾,那是幾。我對呱呱說:“拿畫筆畫出來吧。”

呱呱高興地拿起筆對著數字一個一個地畫,他看著我寫的有些小,就說:

“媽媽,你畫的和我的不一樣。”看著呱呱很用心“寫”的歪歪扭扭的數字,我心裏充滿了歡喜,因為呱呱已經開始與數字交朋友了。

“呱呱畫得不錯,不過這個8,不是兩個圓圈拚湊的,需要這樣來寫。”

我試圖修正呱呱寫的不完美的數字。

可是呱呱卻執拗地堅持著:“就是兩個圓圈嗎?”

在呱呱看來,“8”就是兩個圓圈纏繞著,這是呱呱觀察得來的結果,他為了證明自己的發現,給我再畫了一遍。我沒有命令呱呱改正,而是讓他多畫幾個。

我問:“這是幾呢?”

“8。”呱呱脫口而出,看來他已經在心裏記住了這個數字。

就這樣,呱呱接觸了數字,而且越來越覺得數字很奇特。呱呱會問:“1+1為什麼是2 7”“這個數字為什麼這樣寫?”“這個點為什麼在這裏?”懷著好奇的心,呱呱把他的童話書的價格挨個看了一遍,似乎要把書上的數字全部找出來。看著他樂於尋找數字的執著,讓我覺得這種內在精神是每個人都存在的。而我們經常在做事情時,卻常常丟掉了這種執著。

在幼兒時期,兒童對數字的感覺如同對漢字,他充滿著好奇,這時候,我不建議給孩子更複雜的計算訓練,因為太繁瑣的數字運算會讓孩子失去興趣。

呱呱上學後,學校進行了係統的數學學習,他更是覺得數字很神奇。比如他會問:“媽媽,為什麼1能代表那麼多東西,一支鉛筆,一棵樹,一匹馬?

這些‘一’和數字裏的‘1’一樣嗎?”當我告訴呱呱數字發明在很早很早的時期時,呱呱懷著很敬重的神情問我:“他們在哪裏呢?我想見見。”這些文明至今我們仍在廣泛使用,可又有多少人會對發明者懷有感恩呢。

我告訴呱呱:“這些人很偉大,可他們已經不在人世了。不過我們在使用這些數字時,他們肯定很高興的,因為這對我們現在的生活很有幫助。對不對?”似懂非懂的呱呱點點頭,我想他對數字的感情不僅僅是好奇,也存在著對發明者的崇拜與敬仰吧。

我希望呱呱在使用漢字與數字時能帶有一種虔誠,這種情感能讓他在學習中不是對著單調的漢字與數字,而是與人、世界在溝通、交流。而這點在呱呱身上得到了證實。

記得呱呱上二年級時,數學書上開始多了“小數點”,這個小數點可讓呱呱忙碌一些日子。呱呱在計算數字時,一不小心就會把小數點丟掉。呱呱總說:“媽媽,我把小數點又丟到腦後了。”然後又對著數字說:“小數點,真對不起,呱呱又把你弄丟了。”我給呱呱提出個建議,何不利用書架上的圖書定價來計算一番。

呱呱很高興地采納了我的意見。

為了練習自己對小數點數字的計算,呱呱周末在家裏,把書架上的書拿下來,然後對著書價,把數字相加在一起,然後再用總數減去個別價格。

呱呱擔心自己算錯,在每次計算的時候就把書的價格說一遍,然後再去計算。

等呱呱計算完後,我給呱呱提了個建議:心裏默記數字。

呱呱說他怕自己寫錯。我對呱呱說,擔心自己寫錯,但也有可能會讀錯,所以在看到數字的時候,心裏默記一下,這樣頭腦裏有了記憶,就不容易出錯,而且養成不大聲念數字的習慣,是防止呱呱以後在考試或者計算數字時,養成讀出數字的依賴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