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學習本是一種樂趣(2)(3 / 3)

這時,毛毛問她媽媽:“媽媽,植物園是什麼?”

呱呱說:“植物園有好多的樹,還有漂亮的花呢,還有蝴蝶和鳥呢。”

毛毛聽了後,小聲地說:“媽媽,我也想去。”

那位媽媽摸了摸女兒的頭:“毛毛你忘了,咱們說好了,今天要去學跳舞,老師還說今天要教很多動作呢。”說完後,那位媽媽抱著女兒轉過身,再也不問我任何問題。兩個孩子也不再說一句話。

也許這位媽媽覺得不願意和陌生人多說話,也許有些介意我和呱呱的插話吧。但我明白這位媽媽的意思,她想讓孩子去上舞蹈課,擔心我和呱呱把玩的信息傳遞給她的女兒,從而影響女兒的情緒。而我一直在想剛才女孩的話,她媽媽沒有帶她去植物園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或者沒有條件去,而是她媽媽更希望她把時間用在學跳舞這件事情上。也許這位媽媽會認為,去植物園這樣的事情隻是在玩,隻是在浪費孩子寶貴的時間吧。

事實上,每次我們帶呱呱出去玩,呱呱都會“學”到很多。在植物園裏,呱呱要捕捉蝴蝶,說要數數蝴蝶的翅膀上的花紋,即使摔倒了呱呱也沒覺得疼。

在植物園裏,呱呱仰望著高大的樹木問:“媽媽,這個(棵)樹幾歲了呀?…‘媽媽,我也能長這麼高嗎?…‘媽媽,這個(棵)樹為什麼是梧桐樹,這個(棵)為什麼是柏樹呢?”

看著形狀不同的葉子,呱呱就會好奇地問:“媽媽,這些葉子為什麼不一樣呢?這個是長的嗎?…‘媽媽,這個花紋比這個粗一些。”

呱呱看著五顏六色的花朵,問:“媽媽,這些花從哪裏長的呢?為什麼顏色會不一樣呢?”呱呱各種各樣的問題連我也回答不上來,我隻好說:“這個媽媽也不知道呢,等我們回去問問爸爸或者查查書吧。”有時候呱呱等不到我的回答,會自言自語地說:“這個從哪裏長的呢?”說著就要用手去碰。

我告訴他,這個不能摘,摘了花兒就會死了。呱呱看著各種各樣的花,小聲地說:“媽媽,我摸摸它吧,因為我剛才碰了它一下,它會疼的。”呱呱然後戀戀不舍地離開,一直在問我:“為什麼花兒摘掉了就死了呢?它會不會疼呢?會哭嗎?它的爸爸媽媽呢?”

呱呱慢慢長大,每次來植物園時所關注的事情也在改變。從一開始撲捉蝴蝶與好奇到開始仔細觀察植物的形狀與類別。曾經一度,呱呱認真地說:

“要把天下的花花草草木木認識個遍。”為了能識別好植物的葉子,他特意讓爸爸給他買了一個放大鏡。這時候,我們就說做一個植物家需要認真和細心的精神,呱呱點點頭,表示他會考慮做個優秀的植物家。

由此,呱呱一直喜歡在家裏養植物,也喜歡上植物課,在上高中時,生物課成績遙遙領先,一直被同學們選為生物科代表。呱呱說他喜歡這些植物就是小時候去植物園去的次數多,雖然呱呱最後並沒有報考植物學,但他從內心裏對植物、對大自然的熱愛,讓他的精神世界更豐富。

我想告訴家長們的是,希望孩子學得更多,就不要把孩子的大腦束縛在一個框架裏,讓孩子多接觸自然、多接觸社會,孩子自然學得更多。南京師範大學兒童教育研究學者劉曉東在其多部著作中提到“兒童是自然之子”的觀點,並主張讓兒童多接觸大自然,因為大自然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曾在《局麵的轉折》中這樣寫道:

春天樹林的律動,

勝過一切聖賢的教導,

他能指引你識別善惡。

點拔你做人之道。

自然揮灑出絕妙篇章,

理智卻橫加幹擾,

它毀損萬物的完美形象,

剖析無異於屠刀。

劉曉東教授認為,華茲華斯的這首詩是在倡導讓孩子應當首先接觸自然,而非書本和記憶知識。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裏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讓孩子喜歡學習最簡單的事情就是不要讓孩子厭倦學習。這就是家長所應該做的事情。

童話書上的數字

呱呱三歲時,很喜歡拿著筆在小本上隨意地畫。有時候我們大人都不知道他在畫什麼,你問他畫的是什麼,他會告訴你這個是太陽,這個是蘋果,可是怎麼看也都不像太陽和蘋果。但我想這些也許正是孩子的想象吧。我在這個時候開始讓呱呱接觸一些數字,但不是單純地教他加減乘除。因為呱呱才兩歲,對數字隻能是從有興趣地認識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