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做好爸媽的角色(7)(1 / 2)

最後,我建議這個媽媽平時多聽聽孩子的心裏話,有時候,孩子說出想說的話更有利於他的心理健康。

8.獨生子女一樣棒

誰誤解了獨生子女

有很多新聞和報紙上說,現在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歸結原因是因為他們是獨生子女。有一些學者稱現在的孩子自私、任性驕橫、性格孤僻、獨來獨往,缺乏團結合作精神,問題的源頭——他們都是獨生子女。這些資料讓很多家長看到後表示認同,原來孩子出現各種問題是因為這個。也有的家長很擔憂,自己的孩子以後會不會涉及這些問題?

我不知道其他家長怎麼看待這個問題,但我表示不讚同。從犯罪少年以及遇到的不同性格的青少年來做統計,做出結論,這不足以代表全部的獨生子女都有劣跡,都是大家所恐懼的“自私鬼”,也不足以證明所有的非獨生子女就沒有問題。至少不能代表我的孩子,以及我所認識的周圍的很多孩子。

呱呱是家裏唯一的孩子,是所謂的獨生子女,但他身上絲毫沒有任何的自私、驕橫、孤僻等痕跡。我不是偏袒我的孩子,而是事實。

呱呱小時候和夥伴們玩耍中,漸漸知曉夥伴意義,也懂得保護比他弱小的夥伴。有一次,呱呱放學回來,就著急地在家裏四處找東西。看呱呱滿頭大汗的樣子,我問他到底找什麼呢?呱呱著急地說:“毛毛的手被刺紮了,我要找紗布給他包好。”其實,毛毛早就回家了,而他還在擔心夥伴。正因為他沒有兄弟姐妹,在家裏沒有夥伴,他在幼兒園裏更加珍惜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時間。隻要其中哪個生病或者其他原因沒有來,他的心裏都會擔憂半天。

說到“自私”一詞,我想這不是獨生子女的專屬,而是我們每個人的專屬。

每個人都有著私心,這是不需要論證的。而家裏一個孩子,父母把全部的愛與精力都給了一個孩子,有著什麼也都讓著孩子,自然會讓孩子覺得這世界上其他人都需要讓著他,慢慢養成了一種“唯我”的思維。但這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這樣。

我和先生是愛呱呱,但我們也關愛親戚、朋友的孩子。讓呱呱從小就明白,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和他一樣的孩子,不僅需要成人的關心和愛護,也需要他的愛心。

有一年,電視上播放某地發生災難,很多人遇難。看完後,我們心裏都很沉重。呱呱一直在問我:“他們是不是和我一樣大?媽媽,他們就這樣死去了嗎?”

我不得不真實地告訴呱呱,是的。呱呱聽了後,迫切地問我們:“爸爸媽媽,我們能為他們做點什麼嗎?”

那一刻,我的心特別溫暖。呱呱是個年僅十一歲的孩子,他的心是那樣的純潔與善良,他不僅愛我們,也在關愛陌生人。第二天,呱呱就到學校和同學們開始想辦法怎樣為災區的夥伴做點事情。一番商量、幾番爭辯,呱呱決定給災區的夥伴郵寄圖書,他說他喜歡的書,夥伴們肯定也很喜歡。

就這樣,他把自己的書包好,把自己想說的話都寫在一張紙上,郵寄了出去。

他沒有寫自己的名字,也沒有寫自己的地址。我知道,呱呱這樣做不是想著要老師誇獎他,而是以他自己的方式來做事情。

呱呱在班上是個陽光派,也是積極派,班裏同學的各種活動似乎都有他的一份。全班去“春遊”,他會很細心地提醒同學們不要忘記帶必備品,還會熱心地幫助班裏同學拿行李。有一次,他回來手背上被樹枝劃了一道小口,我說怎麼不貼創可貼。他說創可貼給班裏一個同學用了,同學的手被劃得更厲害。我雖然很心疼他,但我知道他做得對,他知道自己的手沒事,而同學更需要幫助。

我一個同事對我說:“你家孩子一點也不像獨生子女,更不像人們常說的90後孩子。”

我說:“獨生子女也不都是那些書上寫的那樣自私、驕橫,90後裏好孩子也很多。”

是的,我們不能因為看到一兩個孩子就擴大化地認為未來孩子一個比一個“糟糕”,不能看到80後、90後的孩子就給他們定上標簽,“這孩子肯定,因為他是80後,90後。”這樣的邏章不成立,這樣的誤解更是不應該。

因為很多獨生子女更活潑、更開朗、更樂於與人交往,因為他們更希望與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