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為什麼還有一些孩子出現了不同的問題呢?我想,這裏就要說說家長了。
我相信,每個孩子剛出生時並不是另類的孩子,他們像剛開放的花朵一樣美麗,讓人喜愛。可是慢慢地,家長們發現孩子的言行越來越有問題了。
童童是我們鄰居王女士的寶貝兒子,他一人集家裏三代六個人寵愛。童童要喝水,爺爺和姥爺搶著倒,溫度要剛剛適合,否則另外的一個人就會指責倒水的人。比如爺爺倒的水有些燙,姥爺就會在一旁指點:“看看,給你說過多少次,不能讓孩子燙著。”童童也學會了,他從一開始的模仿到最後的嗬斥:“怎麼連水也不會倒?”當我聽到這句話時,我卻發現其他長輩沒有人製止。
童童的爸爸媽媽工作忙,童童的一天大多時間是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一起。一大早,奶奶和姥姥起來給童童做好早餐。兩人負責喂童童吃飯,童童要吃麵包,兩位老人絕對不能給吃饅頭。而童童想要喝飲料,兩位老人趕緊拿出他喜歡的口味。
有一次,我在小區門口碰到童童和他爺爺,我向老人打招呼問好,童童在一邊嚷嚷著:“討厭你,老頭子。”我正要說話。童童爺爺笑著說:“這孩子……”童童生氣地說:“都怪你,都怪你。”原來是兩人沒趕上校車。童童的爺爺追著童童,一直說好聽的話。可童童卻聽不進去。這時,童童的媽媽急忙找來了,說童童的書忘拿了。童童一看到媽媽就開始告狀:“媽媽,都怪爺爺,慢騰騰的,以後不理他了。”王女士既不說童童的不對,也不理爺爺,直接帶著童童打了個車走了。童童爺爺卻還站在那裏看著他們的背影,老人看了我一下,說了聲:“走了。”
短短的幾分鍾,童童的言行讓我吃驚,可是爺爺、王女士的言行也讓我明白了童童的問題所在。家長的嗬護、寵愛反而讓孩子覺得理所當然,即使他人的辛苦慢了點,做得不夠,孩子也會覺得全是他人的錯。媽媽不尊敬老人,子女又從哪裏體會孝敬的深意呢?
也許有的人說,有的孩子生下來就遺傳了父母的某些性格。國外有這樣的研究,但我更相信父母的後來教育起著很大影響。
我一個朋友對我說,孩子都二十多歲了,平時話很少,孩子每天和她說話不超過五句,也沒看到孩子有什麼朋友,回到家就喜歡在自己房間裏待著。
她說真怕孩子出什麼事情。我說孩子不願意和家長說話,是因為家長總是把自己與孩子隔離起來,動不動就命令孩子,動不動就幹涉孩子,動不動就約束孩子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她說:“你還別說,我好像就是這樣。”爸爸媽媽坐下來,靜靜想一想,是不是自己也如此?
我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種“愛”,八歲的女兒在看電視時電視不播放她喜歡的動畫片了,女兒在家大哭大鬧,說一定要看,爸爸媽媽不忍心孩子哭,就親自去電視台協商。似乎這世界都要為自己的孩子而服務。可是他的女兒在上大學後,沒有辦法適應大學的生活,也沒有辦法和其他同學們交往,因為這個女孩總是要讓同學們幹這幹那,而同學們沒有人去“服從”,她就鬧情緒。為此,這個女孩休學了幾次,最後不得不自動退學。我想說的是,愛孩子,但不要給孩子這樣的“愛”,因為這樣的“愛”隻會讓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多。
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親戚朋友都總是說“孩子小,讓著點孩子”,創造一切條件讓孩子處於自我的環境中。當孩子習慣了自己的中心位置,而當步人社會時,他才發現周圍的人根本不讓著自己。家長的這種愛讓孩子孤立了起來,也間接地壓抑了他們從事正常社會交往的能力。
當他們走向社會時,就會出現不適應。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家長愛撫孩子,而不是要遷就調皮的孩子,不是不加思考地滿足閑得發慌的孩子的稀奇古怪的要求。縱容、姑息孩子的頑皮淘氣和刁鑽古怪的要求會把孩子引入歧途,使孩子的心變得粗魯、冷酷無情;一個淘氣又被溺愛的孩子隻能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別人;他是自私自利的人,而自私自利的人,他的個人小天地就是他快樂的中心。
也正因為如此,我要告訴更多的爸爸媽媽,不要因為愛而讓孩子有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