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我想,我們成人有這種深切的體會,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得到他人的認可,而這前提是他人能夠相信你。我想孩子也是這樣的,他們年齡雖小,但在他們的內心中,同樣需要父母的信任與肯定。而如果連父母都對孩子失去了這種信任,他們在成長中,也不會信任父母,也難以相信其他人,甚至懷疑他自己。
有一天,有個學生的媽媽找到我說,她發現孩子最近有些不對勁。我問清原因,原來是她的孩子每天晚上回來都很晚,而且身上總是沾滿了灰塵,她每天都問孩子到底怎麼回事,可孩子就是不說。
她擔心孩子和街上的小混混們打架鬧事,也擔心孩子沒學好。想讓我好好找孩子談談,免得孩子走彎了路。
我問這位媽媽:“孩子最近花錢多不多?”
這位媽媽說:“還和以前一樣,沒向我要過錢,前幾天我還偷偷看到他抽屜裏有攢的不少錢,大概有個百八十吧。”
“那你問他了嗎?”
“我沒好意思問,我偷偷看他抽屜的,萬一問了,這孩子回頭該不高興了,又說我不尊重他的隱私。”
“孩子攢錢估計有什麼用吧,也不好意思向你們大人伸手要錢,這孩子平時挺好的,應該不會做什麼壞事的。”我說。
可這位媽媽有些著急地說:“萬一他學壞了,到時候就完了。你趕緊幫我盯著點吧。”
她的孩子上初二,十四歲左右,用這位媽媽的話說,這個年齡的孩子最讓人操心了,“稍不留神,就學壞了”。
為了能讓這位媽媽放心,我有意識地注意這個男孩。男孩在和我聊天過程中,沒有掩飾和逃離,也沒有表現出不良好的言行。我沒有表示出孩子的父母對他的懷疑,而是從其他方麵和他談心。男孩最後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老師,你說如果你的親人總是在懷疑你,你會怎麼做?”
我想男孩肯定知道爸爸媽媽在懷疑自己。我誠懇地對男孩說:“親人對我的關愛我能理解,隻是方式方法我可能難以理解,但我相信,坦誠地和親人說出事實,親人的擔憂才會消除,而我的懷疑才會停止。你覺得呢?”
男孩點點頭,笑著和我說再見。
後來我見到男孩的媽媽,也就是找我的那位媽媽,她高興地說,孩子終於和他們說話了,而且孩子做的事情讓她很是感動。原來她的孩子每天放學後去一家裝修公司幫忙卸材料,由於他年齡小,搬的東西都是較輕的,一個小時賺十元,他想給爸爸媽媽過生日時買個蛋糕。這位女士說,真沒想到孩子這麼有心,她覺得真不該把孩子想得那麼壞。是啊,孩子本來就是好孩子,家長有時候擔心就多想了很多不好的結果,這反倒成了兩代人之間懷疑的基礎。孩子認為爸爸媽媽看過來的眼神都那麼懷疑,好像不是他們的孩子,而父母更是懷疑,這孩子變得越來越不可理解?
而信任有時候卻消除了雙方的猜測、質疑。因此,爸爸媽媽們,不要以為信任隻針對朋友、合作夥伴,更針對家庭和孩子。
無端的反麵預言
有一天,我到社區附近的小賣部買東西時,聽到店主對一個小女孩說:“……不學好,讓你幫著看店,你倒好,還偷偷拿錢,長大了還得了?
長大了還想當小偷不成?”小女孩撅著嘴,氣衝衝地說:“誰讓你不給我錢,我們同學都有零花錢,你和爸爸都是小氣鬼。”原來是母女倆發生了爭執。
我買好東西要去結賬時,那位媽媽生氣地拽著女兒的胳膊,邊拽邊說:
“快回家去吧,別在這給我丟人現眼。”
小女孩很委屈地離開了,而她要離開的時候,我看到女孩眼裏的一種氣憤的表情。母女二人就這樣結下了疙瘩。我對這位媽媽說:“小孩心裏挺委屈的。”
這位媽媽歎口氣說:“哎,現在小孩真難伺候,一天要幾回錢,你說家裏什麼零食都有,就是非要錢和同學去別的地方買。不給就偷,這不管,以後真成小偷了。”
我說:“小孩都有個攀比,說教說教就好了。”
這位媽媽勉強地笑了笑,說:“真是讓你見笑話了。也不知道別人每天教育孩子的,我這孩子什麼時候能讓我省心啊。”
我說:“多用用心,孩子都是好孩子。”
我知道,這句話隻是簡單回答了一句,不知道以後她和女兒之間還會不會出現類似的對話。
有的爸爸媽媽總是喜歡給孩子一些預言,就像我上麵提到的這個媽媽一樣,女兒因為媽媽沒有給她錢,就去拿家裏的錢,媽媽認為這是偷,而女兒會認為這是家裏的錢,她為什麼不能花。媽媽由此而引發出預言,如果再“偷”家裏的錢,長大後就是小偷。那孩子會不會認為,家裏的錢自己花,為什麼自己會成小偷?難道自己在家裏就是一個爸爸媽媽防著的未來的“小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