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後,我給老郭打電話,告訴他多和孩子溝通溝通,老郭左一句“工作忙”,右一句“工作忙”,就是舍不得留下時間陪孩子、家人。我最後說:
“你的形象就是你孩子學習的樣子,如果你這樣忙工作,那以後孩子長大了,你想見見孩子,孩子也是工作忙,到時候,你會不會難受呢?”老郭敷衍了我幾句,掛了電話。
第二天一大早,老郭打來電話約我和我的先生見麵,說要談談他孩子的事情。老郭一見到我們就說,他把所有手機關機了,他今天隻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讓我們告訴他怎樣把孩子教育好。
我對老郭提出建議,隻要把“工作忙”的借口丟掉,多陪陪孩子,他和孩子生疏的關係就可以逐漸緩和。老郭在談話中也承認了自己對孩子的疏忽,一直認為給孩子多提供物質生活就可以了,至於學習就全靠孩子自己努力。
我對老郭說,這個觀點並不正確,孩子在家庭中,如果和父母的感情出現問題,直接影響他的學習,父母不僅是為孩子提供物質生活,更多的是精神力量和榜樣,父母的形象是他們內在的榜樣。如果爸爸媽媽每天以工作忙為理由而放棄與孩子交流、溝通,那麼孩子自然會認為工作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如此而來,親人和親情又置於何處呢?
老郭說,他回家和妻子、兒子一起吃飯,兒子驚奇地問他,是不是公司倒閉了。他很生氣,問兒子要是爸爸沒有了工作怎麼辦。兒子冷冷地說,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他隻能管好他自己,別的事情和他沒關係。
老郭氣憤地說:“每天辛苦賺錢不就是為了他嗎?可孩子卻說我和他沒關係,這是什麼兒子?”
我對他說:“你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一下問題,孩子每天見不到你,這是做爸爸的樣子嗎?”
我先生在一旁說,現在孩子不缺物質,缺的是精神,而這股精神從根源上說,還是源自父母,孩子的身心發展離不開父母的教育、溝通、引導。
老郭聽了後,表示讚同。
現在的爸爸媽媽幾乎都有工作,每個人都把工作的事情安排的滿滿的,都有談不完的生意,做不完的事情。孩子要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願望幾乎都被“工作”拒之千裏。在孩子心裏,自己在爸爸媽媽的眼裏遠遠沒有“工作”重要,那爸爸媽媽又怎麼能要求孩子把爸爸媽媽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呢?
我相信,在生活中,合理處理好工作和家庭的關係不是不可能的事情,關鍵在於,家長們是否真的調整過?是否真心願意讓“工作忙”的借口遠離自己?我想,為了孩子,更多爸爸媽媽會調整好這個關係的。
別把工作情緒發泄給孩子
我和先生在家裏有個規定,那就是進門前把工作中遇到的不快都扔掉,更不能對孩子發泄工作情緒。而這點還要從我發泄工作情緒說起。
記得呱呱剛上一年級時,學校離家比較遠。我們每天接送都挺費時間,而且早上單位有規定,上班時要簽字,遲到的結果就是從工資裏扣部分金額。
扣除的錢雖然很少,但要遲到的次數多了,在單位影響就很不好。
為了能順利送呱呱上學,也為了我們上班不遲到,每天我六點起床,十分鍾洗漱,叫醒呱呱和先生,做好早餐,然後一家匆匆忙忙吃完早餐,趕去上學、上班。這樣兩周後,覺得有些勞累,也有些緊張。有時候遇到路上堵車,我就遲到了。有一次,碰到了科室主任,看到我遲到,也不好意思說什麼,但多少有些不高興。我本想解釋,可是主任轉身走了。在單位的例會上,主任特意提到以後不要遲到等等。那天的工作事情也特別多,忙了一天,坐車回家又是堵車,一回到家裏,先生和呱呱都嚷著餓了,要吃飯。
我當時就生氣地對先生說,回來得早也不說做飯?先生看到我有些生氣了,就說和我一起做飯。呱呱可能在一旁看到我臉色不好看,就對我說:“媽媽,老師今天表揚我了。”
我隨口說:“真是個好孩子。”呱呱覺得自己受表揚了也沒讓我開心,就接著纏著我要給我講學校裏發生的事情。我對呱呱說:“先自己玩會吧。”呱呱不開心地走開了。
等到我和先生做飯時,先生問我怎麼回事。我把當天在單位發生的不快都說了出來,先生淡然一笑:“就這點事情,至於拉著這麼長的臉嗎?呱呱都看出你的臉色不好了。你幸虧沒說自己遲到了,要不然呱呱會覺得他讓你今天挨批了。”我急忙說:“我怎麼能怪孩子呢,是公交車在路上堵得走不動。”
“明天起,早起十分鍾。”先生說,“一會呱呱還會問的。”
不一會,呱呱跑到廚房說,想吃蘋果,我趕緊洗了一個給呱呱,呱呱看我臉色好了些,拿著蘋果說:“媽媽先吃一口。”我摸摸呱呱的頭,說:“呱呱真是個好孩子。”呱呱接著說:“媽媽剛才不高興是因為呱呱不聽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