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做好爸媽的角色(3)(1 / 3)

媽媽婚姻的不幸,是因為孩子,而爸爸做錯了事情,卻要孩子承擔。幼小的孩子成了爸爸媽媽矛盾的焦點,更成為爸爸媽媽問題解決的關鍵。在媽媽眼裏,如果沒有這個孩子,她會更幸福;而在爸爸眼裏,孩子和媽媽是一體的,如果媽媽不在家,便是孩子的錯。也許這個女孩的爸爸媽媽在看到節目後,也會認為自己人生的悲劇全來自孩子。可這一切是孩子的錯嗎?

孩子是爸爸媽媽生命的繼續,他毫無條件地來到了這個世界,卻遭到了爸爸媽媽的百般責備。我想,這個女孩可能會一直帶著“破壞爸爸媽媽幸福”的心情生活著。

有人說,生活就是問題疊著問題,我要說的是,在家庭中,也同樣如此,夫妻、婆媳、兄弟姐妹等等之問的各種問題都會不斷地出現在我們家庭生活中,而作為孩子的父母如何處理這些問題與矛盾,自然成為問題中的問題,因為這不僅涉及家庭中的問題,也涉及到孩子的成長問題。

我和先生也會因為一些意見不合而發生爭執,但我們沒有破口大罵,沒有因為夫妻間的問題而指責孩子。

有一次,我和先生因為春節為老人購買禮物發生了爭執,而同時,又因為火車票比較難買,一時又買不到車票,問題疊加在一起。我們每個人都有充分的理由,但一時的固執衝昏了頭腦,我們兩人越說越遠,十分鍾的時間,竟然把矛盾延伸到我們戀愛時晚上他沒有送我回家。當我們還要爭辯下去時,7歲的呱呱推開門,說:“爸爸媽媽,你們談戀愛的時候我在哪裏?”

我和先生這才意識到我們犯的錯,我們把一個很小的問題延伸、擴大了,由此引發了孩子的質疑。這讓我們感到吃驚。我們互相看著對方,才發現此時的我們竟然如此不理智,任憑情緒發泄。先生打破了沉默,逗著呱呱說:

“呱呱和爸爸玩會,讓媽媽想想,呱呱在哪裏。”呱呱的一句話解決了我們僵直的局麵,也讓我們得以冷靜下來思考片刻。有時候,在家庭中,問題的出現不期而遇,而解決的方式又是如此的巧妙。我覺得呱呱這時的問話反倒為我們解決了矛盾。

當矛盾激化時,我們似乎不顧及任何的感情,隨意自己發泄,等到那股情緒發泄完,才懊悔剛才的言行。為了消除呱呱對我們爭執的消極反映,我和先生像往常一樣,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吃飯,分享在一起時的溫馨,讓呱呱忘掉剛才的一幕。呱呱現在長大了,他說沒見到我們吵過架,也沒有像其他大人那樣吵架後動不動就實施冷暴力,我則對呱呱說:“這裏麵還有你的功勞呢。”呱呱也許早就忘記了當年自己的一句話解決了爸爸媽媽的矛盾,但是爸爸媽媽沒有忘記。

孩子是家庭中的成員之一,爸爸媽媽在孩子幼小時是他們引路人,如果孩子走錯了,爸爸媽媽有著極大的責任,而爸爸媽媽做錯了事情,不能將問題推卸給孩子。等到孩子成長後,他會以同樣的態度來對待父母,對待自己的人生,因為他已經習慣將矛盾和問題歸於他人身上。這一點,可能爸爸媽媽沒有注意到,因此,我要告訴為父為母者,在家庭中,萬不可把孩子當做自己的出氣筒,因為某一天,你也可能成為孩子的出氣筒。

爸媽的話也有錯的時候

孩子順從的開始——“聽爸爸媽媽的話”

有一次,我接呱呱回家,路上聽到一對父子的對話。兒子問爸爸:“爸爸,我想去那個轉輪那玩會兒。”

爸爸說:“就知道貪玩。別玩了,趕緊回家練琴。”

兒子有些不願意地說:“我不想回家。”

爸爸有些生氣說:“聽爸爸的話,回家把琴練好了,以後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兒子說:“爸爸,真的嗎?”

爸爸說:“當然真的,爸爸說的能有錯嗎?”

兒子突然想起什麼了,說:“爸爸總是這樣說,可總是錯的。”

爸爸說:“小屁孩,爸爸媽媽這不是為你好嗎?”

很多家長說孩子小,沒什麼生活經驗,也沒什麼主意,更沒有遠見,就經常以“爸爸媽媽為你好”為由,替孩子做主,他們認為這是愛孩子的表現。

可事實上,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有時候想得比家長還要多,還要遠。

鄰居張先生最近很是忙碌,因為他家孩子要參加高考,他每天到處打聽哪些專業就業機會多,哪些專業薪水高。有一次,我看到張先生和兒子一起走,就聽到張先生在鼓勵兒子:“我都打聽好了,考那個專業,單科一定要超過120分的,否則也未必能錄取……聽我的,準沒錯。”

我過去和張先生打招呼,張先生為了表示能說服孩子,就說:“不信你問問阿姨,家長都是為你好,這事就這麼定了啊,回去好好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