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的孩子走了後,我才聽明白,張先生鼓勵孩子報考某學校的某專業,但是單科分數線也要高些,否則錄取希望還是比較小。
我說:“孩子喜歡這個專業嗎?”
張先生說:“這時候還顧得上喜歡不喜歡啊,他得先聽我的。考上再說,上個好專業,畢業也有好工作。我這幾天就忙這事呢。”
看著張先生忙碌的樣子,我知道“天下父母心”的意義,但也能體會他兒子的心情。因為那個孩子始終低著頭不說話。後來才知道張先生的孩子早就把以後畢業做什麼工作想好了,可爸爸就是不同意。因為張先生認為他說的肯定沒錯。
“聽爸爸媽媽的沒錯”,這成了很多家長讓孩子順從的一個恰當的理由。
因為在家長的眼裏“孩子什麼都不懂”,而這才是家長們低估孩子了。
張先生的兒子在同學的幫助下,把爸爸看好的好專業與自己喜歡的專業做了比較,從當前就業形勢、不同級別的薪水到未來發展趨勢一一列出。當張先生看了那張對比表格後,才發現自己的愛差點誤了孩子。張先生見到我就說:“孩子比咱強啊。”
這讓我想起了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的一首詩,他在《論孩子》中寫道: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了目標,
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
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遙遠地射了出去。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
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我們的孩子,從出生後,就開始有自己的靈魂,從接觸人類文明開始,他就有自己的思想。孩子的外貌雖然像父母,遺傳了父母的很多東西,但他們的還是和父母不一樣,而且思想上更是不同。我們不能要求孩子所思所想與我們一樣,更不能要求孩子與我們過一樣的生活,也不能以愛來替代他們生活。
爸爸媽媽的忠告——“聽老師的話”
幾乎大家在送孩子上學時都會這樣說:“記住,要聽老師的話。”後麵應該還有一句“如果不聽老師的話,後果很嚴重。”為了不承受嚴重的後果,孩子從小在心底記下了在學校裏要聽老師的話。
我一位同學是一名中學數學教師,有一次他對我說,他上課講錯了一道題,講到最後時他才發現自己的錯誤,然而他沒有說出來,他期待學生們能指出來,並旁敲側引地鼓勵學生能指出來。他等了足足五分鍾,全班五十二個孩子沒有一個人站起來指出他的錯誤。當看著學生眼神裏那閃爍著某種東西而又不得不順從時,他的心裏異常難受,他說自己是個失敗的老師,經過一番思考,他決定換種教法。
從那節課後,他告訴學生任何一個老師都不是全能,也不是全才,任何時候都可能出錯,鼓勵學生“不要聽老師的話”。這樣實施半年後,他發現學生在課堂上開始“不聽話”了,開始大膽地指出老師的錯誤了。他這下才覺得沒白當一回引路人。
這讓我想起呱呱上學時的許多次的“不聽老師的話”。
呱呱上小學三年級時,拿著作文本讓我簽字。我一看,老師的評語是:
“不尊敬教師。”我問呱呱發生什麼事情了。呱呱說老師布置的作文是“我最尊敬的人”,呱呱寫得都是生活中所看到的人,他寫了早晨清掃馬路的老爺爺,寫了小區裏每天準時出現的郵遞員。而老師的意思要讓大家寫教師和科學家。為此,呱呱上課舉手反對,他說科學家他沒有見過,隻見過畫像,不知道科學家每天做什麼。全班同學嘩然大笑。老師有些生氣,罰呱呱站了一節課,並要求他重新寫作文。
我聽了後,我知道這件事情呱呱也有做得不對的地方,他在課堂上這種直言讓老師的威嚴掃地。但是老師的做法不值得我讓孩子認可。
呱呱對我說:“媽媽,我不想寫作文。我覺得我沒有做錯。”
我說:“媽媽覺得你作文寫得很好,而且這幾個人都是很值得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