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勸了幾句,孩子們的表演也開始了。
等孩子們表演結束後,我帶著呱呱回家,和我聊天的那位女士帶著孩子找到我,說可以坐一路公交一起回家。在回家的路上,這位女士又接著話題聊起她老公,讓我為她評評理。我一直覺得這位女士對她先生的看法存在偏見,更何況當著兩個孩子的麵,我不想讓孩子們聽到這些埋怨的詞語。
可是這位女士卻越說越憤慨。
我對她說:“人總有優點的,你先生肯定也有你沒有發現的優點呢。”這時,她的孩子走得有些慢了,她就轉身,甩了一下拉著孩子的手:“你怎麼走得這麼慢?”邊走邊對我說:“你看看這孩子,渾身上下沒有一點隨我的,就隨他爸那樣,沒出息。”
我回頭看那個被媽媽稱為“沒出息”孩子的時候,我看到孩子低著頭,隻顧被媽媽拽著走,剛才他和呱呱聊天時的開心全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在想,孩子在聽到自己媽媽這樣說他和爸爸“沒出息”,他會怎樣想?也許他還小,根本不懂得“沒出息”的意思,可他肯定知道那些詞並不好,因為他那不願意讓人看到他表情的樣子告訴了我。
我心裏感到很難受。我不知道要怎樣改變這個媽媽。我能想象出她每天在家裏怎樣數落自己的先生和孩子,也能想象出她的先生和孩子每天要麵對多少人的非議。且不說那位先生每天心裏如何,孩子才六歲,他的腦海裏就充塞著母親的嘮叨與埋怨。如此下去,這個孩子如果長大後沒有像母親那樣期望的“有出息”,他會不會埋怨自己的父親,因為他的母親告訴他,父親是個“沒出息的人”。也許這位女士根本不覺得自己說的話會影響到孩子。
孩子的成長是夫妻雙方培養的結果,在家庭中,夫妻的教育與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而夫妻之間的詆毀、揭短,會讓孩子對父母的認知發生改變。比如和我聊天的這位女士對先生的偏見,孩子在心中會形成“爸爸沒出息,我也會沒出息”的觀點,而另一方麵,孩子也會對母親產生厭煩之情。
我有一家鄰居住著一對夫妻,兩個人都是生意人,每天忙裏忙外,平時很少見到他們,但周末他們肯定會帶著孩子玩。他們說這是為了培養與孩子的感情。可是他們一見到孩子,夫妻二人就開始互相揭短,男的說:“你每天就知道對著那些男人嬉皮笑臉,一個女人家,不好好在家管孩子,就知道在外麵野。”女的就會反駁:“你以為你是個什麼好男人?好爸爸嗎?別以為你幹的那些事沒人知道,每天在外麵瞎混,還有臉說我?”孩子就在這樣吵鬧中,一個人玩耍。等到這夫妻二人吵累時,才想起看孩子。可孩子對他們二人根本不在乎,連對他們的吵架也不屑一顧。孩子的這種態度已經說明,他已經把自己之身於爸爸媽媽之外,爸爸媽媽的事情和他毫無關係。
這樣的結果能埋怨孩子嗎?孩子平時見不到爸爸媽媽,可是一見到爸爸媽媽還沒來得及高興,卻聽到這樣的謾罵,一句比一句狠毒,孩子能接受的是“在外野”的媽媽和“瞎搞”的爸爸。而這些詞語也都是爸爸媽媽教給他的。
爸爸媽媽的愛也就在這些詞語中消失,換來的是孩子對爸爸媽媽的漠視與不屑。
呱呱小時候,親戚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都會問:“爸爸好,還是媽媽好。”
呱呱都會開心地說:“爸爸媽媽都是最棒的。”這些話我從來沒有教過他,也沒有想到呱呱會這樣回答。我和先生聽到後都覺得很正常,因為我和先生確實做到了,在呱呱的眼裏,爸爸媽媽就是他最棒的爸爸媽媽,因為我們從不把對方與他人的金錢、地位相比,也從來不讓呱呱覺得爸爸或者媽媽的職業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因此,在呱呱心裏,他一直認為爸爸媽媽是最棒的。
因此,我要告訴爸爸媽媽們,尊重和認可自己的另一半,讓孩子在爸爸媽媽共同努力的愛中健康成長,認可自己的爸爸媽媽,並為爸爸媽媽感到自豪。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教育節目,一個女孩說自己爸爸媽媽婚姻不幸福,她從小就生活在爸爸媽媽的吵架中。她說爸爸媽媽一吵架後,她就會覺得是自己做錯了事情,媽媽氣得跑到外婆家,爸爸不去找媽媽,而是讓她去找。
每次,都是爸爸指著她大罵,等到她找到媽媽時,媽媽總是氣憤地說:“要不是因為你,我早就離婚了。”最後,女孩淚流滿麵地對著鏡頭說,她對不起爸爸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