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好媽媽愛孩子要愛得明白(4)(2 / 3)

開玩笑的話說不得

前幾天在網上的幼兒頻道看到這樣一個小片段:一個年輕的爸爸和一個三歲的小孩開玩笑的。爸爸故意對孩子說,孩子的耳朵太大,太招風了,像豬八戒的耳朵。兒子聽了後就摸自己的耳朵,然後就問爸爸,為什麼自己的耳朵這麼大?爸爸又故意說,因為你今天做錯了事情。小孩子不說話了。

爸爸接著說,要把孩子的耳朵割掉,就像電視劇裏把豬八戒的耳朵割掉一樣。孩子聽了後,眼裏的淚水馬上就出來了,哭泣對爸爸說,他沒有耳朵了。

爸爸邊說邊用手當做刀一樣,做出姿勢要割掉孩子的耳朵。孩子越哭越厲害,而爸爸則偷偷在笑。過一會,爸爸又告訴兒子說爸爸有超強的本事,能把耳朵找回來安裝上。說著,爸爸就擺擺手,裝作把孩子的耳朵安上了。

這段視頻應該是一家子人給孩子拍的童趣。可是這樣的童趣讓人看了難受。一群大人們笑得前俯後仰,孩子則哭得淚汪汪。我不明白為什麼這些大人拿孩子的身心來開玩笑。孩子一會兒哭一會笑,大人們則大笑不止,這種行為讓我感到心痛。有的家長可能看到這裏會說:“不就是和孩子玩玩嘛,哪有那麼誇張。”我想說的是,別讓這種玩法,驚嚇了孩子的心。

我家呱呱小時候也經曆過這樣的戲弄。

記得有一次我晚上加班,先生從幼兒園接了呱呱回家。兩人路上遇到先生的同事小劉。小劉看到呱呱後,就非要拉著先生去附近的小商品店,說要給呱呱買好吃的。先生拗不過小劉,隻好帶著呱呱一起去。結果,小劉每次給呱呱一個東西時,都要讓呱呱叫他一句叔叔,否則,就不給呱呱好吃的。

呱呱叫了三次後就不願意再叫了。結果小劉使出了一個招數,要把呱呱賣了,不讓他見爸爸媽媽。呱呱嚇得一下子不吃了。小劉看到自己的話起了作用,笑了幾下。先生這時急忙和小劉搭話。那天呱呱回來後,有些難受地對我:“媽媽,劉叔叔說要把我賣了。他還說不讓我見爸爸媽媽了。”我聽了後立即問先生怎麼回事。先生淡淡地說,同事開了個玩笑。我說這個玩笑怎麼能隨便開,我說出了道理。我把呱呱叫來,問呱呱:“聽到小劉叔叔說那些話的時候,覺得難受還是害怕?”呱呱說:“害怕。媽媽,我不喜歡他。”先生覺得這也隻是孩子一時的情緒。

這樣的事情太多了。大人們總是喜歡用一些玩笑之詞逗孩子,而這些大人們所認為的玩笑,在孩子看來卻是一種恐懼。有的大人經常開小男孩的玩笑,比如“把你的小雞雞割掉”、“把你扔到河裏”等等,這些話讓人聽起來真是不舒服,可是大人們經常這樣說,以此在孩子們麵前炫耀自己的強大。而在孩子們看來,這些玩笑是一種恐懼,孩子們害怕失去爸爸媽媽,害怕自己沒有了耳朵,沒有了“小雞雞”,即使他們不知道這些身體器官的功能。大人們就是這樣一步步將孩子的安全感剝奪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成人這種恐嚇經常出現時,孩子變不會再相信,也會給予同樣的回擊。孩子會想:大人們說話都不是真的,總是想著辦法騙我。而對於恐嚇孩子的其他成人,同樣也會付出代價的,孩子見到嚇唬的人就反感,不喜歡。

這又能怪誰呢?

5.“聽話”是優秀孩子的標杆嗎

很多爸爸媽媽都告訴孩子要聽話,讓孩子什麼事情都聽大人的。在家長們看來,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聽話的孩子就是他們眼裏的“壞孩子”。這樣一來,是否“聽話”成了成人判斷孩子的一個標杆,可這個標杆能代表什麼呢?

媽媽,我是壞還在嗎

呱呱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和先生輪流接送。那時候接送孩子都騎自行車,呱呱最喜歡我們騎車時,他坐在後麵看各種新奇的事物。社區裏設置了體育鍛煉器材後,呱呱每天放學回來都想去。有一天,我照樣帶著呱呱回家。正是下班的時間,各家都開始做飯了。我也想抓緊時間回家以便好做飯。’呱呱這時候看到有個小孩在玩轉盤,他就坐不住了,對我說他也想去玩。

我對呱呱說:“你剛才不是說餓了嗎?媽媽要回家做飯呢。”

呱呱說:“媽媽,我想玩會。”

我說:“那咱們說好,就玩一會。要不然一會爸爸回家,也餓了。”

呱呱高興地說:“好啊。”

呱呱這下一玩,忘記了饑餓。眼看玩了二十分鍾了,呱呱的興致還沒有減退,一會和小孩比賽,一會把那些器材上了個遍。我看著呱呱玩得高興,雖然很著急,我沒打斷他,就和那個小孩的奶奶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