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運用優勢,才能得勢(5)(2 / 3)

試想一下,如果當初求伯君貪圖四通公司的較好待遇,而不願“跳槽”到香港金山電腦公司的話,他在電腦方麵的才能恐怕會在許多“天敵”的製約下,永遠也發揮不出來。

植物因為沒有了“天敵”的製約而迅速蔓延,人才也是一樣。如果你認為在你工作的環境中,因為思想觀念、機製、人們的嫉妒等原因,限製了你的發展,那麼你不妨像蘇秦、求伯君那樣換個環境試試。

生命感悟:適應生存的環境,是一種活法。在生產力低下的昨天,這一活法被絕大多數的人認同和接受。尋找能使自己得以發展的環境,也是一種活法。在物質文明發達的今天,這一活法正被越來越多的重視實現人生價值的現代人所實踐,並品嚐到了“螃蟹”的鮮美。

學會放棄

放棄,有時候是一種明智的抉擇,雖然我們的傳統觀念裏灌輸的多是不輕言放棄的人生態度。因為人的一生很短暫,有限的精力不可能方方麵而都顧及,而世界上又有那麼多的炫人耳目的精彩,這時候,放棄就成了一種大智慧。放棄其實是為了得到,隻要能得到你想得到的,放棄一些對你而言並不必需的“精彩”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比爾·蓋茨之所以能成為電腦王國的國王,穩居世界首富的寶座,就是因為他懂得放棄。他在讀到大三的時候,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學位而一頭紮進他所酷愛的電腦世界,彈奏出人生的精彩樂章。如果他循規蹈矩地把書念下去,創業的大好機遇也許就會稍縱即逝了。

華裔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崔琦的成功也是因為他們勇於放棄。楊振寧於1943年赴美留學,受“物理學的本質是一門實驗科學,沒有科學實驗,就沒有科學理論”觀念的影響,他立誌搞一篇實驗物理論文,於是,經由費米教授安排,他跟有美國氫彈之父之譽的泰勒博士做理論研究,並成為艾裏遜教授的6名研究生之一。在實驗室工作的近20個月中,楊振寧成為艾裏遜實驗室流行的一則笑話的主人公:“凡是有爆炸(出事故)的地方就一定有楊振寧!”楊振寧不得不正視自己:動手能力比別人差!在泰勒博士的關懷下,經過激烈的思想交鋒,楊振寧放棄了寫實驗論文的打算,毅然把主攻方向調整到理論物理研究上,從而踏上了物理界一代傑出理論大師之路。假如他一條道走到黑,恐怕“楊振寧”至今還是一個藉藉無名之輩。而1998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崔琦在有些人眼裏簡直是“怪人”:遠離政治,從不拋頭露麵,整日浸泡在書本中和實驗室內,甚至在諾貝爾獎桂冠加頂的當天,他還如常地到實驗室工作。更令人不敢置信的是,在美國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領域,崔琦居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電腦盲”。他研究中的儀器設計、圖表製作,全靠他一筆一畫完成,而一旦要發電子郵件,也都請秘書代勞。他的理論是:這世界變化太快了,我沒有時間趕上!放棄了世人眼裏炫目的東西為他贏得了大量的寶貴時間,也就為他贏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

生命感悟:放棄其實是為了得到,隻要能得到你想得到的,放棄一些對你而言並不必需的“精彩”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慧心創意巧

晚清有一位和尚畫家,法名叫竹禪。他雲遊到北京,被召到宮裏作畫。一天,一位宦官向宮內畫家宣布:“這裏有一張五尺宣紙,慈禧太後要畫一幅九尺高的觀世音菩薩站像,誰來接旨?”那些畫家按常規思維,認為在五尺宣紙上畫九尺高的觀音菩薩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無人敢接旨。而竹禪想了一下說:“我來接!”他磨墨展紙,一揮而就。大家一看,無不驚歎。原來竹禪采用了創造性思維:他畫的觀音和大家常畫的並無多大差異,隻是把觀音畫成了彎腰在拾淨水瓶中的柳枝,如果直起腰來則正合九尺。慈禧看罷,連連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