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相隔兩天,智者采用與愚者同樣的方法渡過河去,眼前的景象與愚者看到的一模一樣:所有門窗都緊閉著。他也沒有琢磨出開窗的辦法。當智者第二次站到那扇畫窗跟前的時候,仿佛命運特意要在智愚之間分個高低似的,他隨手推了一把。隻見那看上去毫無縫隙的畫窗竟奇跡般地敞開了,展現給智者的,是一個登堂入室的驚喜。
生命感悟:總有那麼一些不服輸的人,他們那執拗的性格,決定了他們要比別人付出更大的代價,同時也注定了他們要比別人把握著更多的成功機會。
走出思維死角
一個教授向一群學生出了這麼一道思考題:一個聾啞人到五金商店去買釘子,先用左手做持釘狀,捏著兩隻手指放在櫃台上,然後右手做錘打狀。售貨員遞過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了搖頭,指了指做持釘狀的兩隻手指,售貨員終於拿對了。這時候又來了一位盲顧客……
問題就隨之出現了。“同學們,你們能否想象一下,盲人將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買到一把剪子?”教授問。
讀者朋友,我們是否也想象一下盲人如何才能買到剪子?一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噢,很簡單,隻要伸出兩個指頭模仿剪子剪布的模樣就可以了。”全班同學都表示同意。相信讀者們也不會反對——因為這樣的回答的確沒錯。教授也沒有否定學生的答案,卻如是說:“其實,盲人隻要用口說一聲就行了。”
兩個答案都沒有錯,但從中卻凸現出不同的思維方式:學生回答問題之前,由於大腦已輸入教授提供的“比手勢”的信息,當盲人出現時,他們便產生預見,陷入“比手勢”的心理定式而無法跳出來;教授卻能擺脫以往經驗,打破思維定式,以一種全新的思維方法來思考問題。教授最後說:“記住:一個人進入思維死角,智力就會在常識之下。”
這個小故事提醒我們:當我們麵臨新問題時,建立在以往經驗和知識之上的心理定式往往會對我們產生消極影響,成為我們思想行為的障礙。三國時期魏國的司馬懿,精通兵法,身經百戰,運籌帷幄、施謀布計不在諸葛亮之下。因他深知“兵不厭詐”乃用兵之道,深怕孔明的空城裏有詐,布下十裏埋伏而不敢進城,麵對洞開的城門白白錯過勝機。緣何如此?無他,蓋因司馬懿片麵地、錯誤地運用了已有的知識經驗,這樣,就中了與過去經驗恰恰相反的“空城計”。
生命感悟:每個人的思維都有一個心理定式。我們隻有充分認識到思維世界裏存在的這個死角,才能逐漸超越舊有的思維模式,走出思維慣性,進行創造性思維。
倒過來想
在日本,有過以下這樣一個突出的事例。日本兵庫縣有一個小村子叫丹波村,是一個比較貧窮落後的地方。當日本全國普遍都已逐漸富裕起來的時候,這裏依然很貧困。交通十分不便,既不通公路,更不通鐵路。村子裏的人看見其他地方都先後富起來了,大家不甘心,也決心要富起來,但這裏出產什麼都談不上,怎麼富呢?想來想去,誰也想不出辦法。後來他們派人去東京請來一位名叫井阪弘毅的專家。井阪弘毅了解了這個村子的情況以後也感到很棘手:要想富起來,總得要出賣一些什麼去同別人交換才行,隻有賣得多,才可能賺得多。怎麼可能什麼都不出售而富起來呢?井阪弘毅順著這一思路想總也想不出一個辦法來。後來他倒過來想:既然隻有“貧窮落後”那就出售“貧窮落後”。既然這個村子“一無所有”,那就出售它的“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