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感悟:在人生漫漫長河中,肯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但我們是不是知道,在前進的路上,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路。心疼別人,有時就是心疼我們自己。
厚道及精明
曾有這樣一對父子,在小鎮開了一間藥店。父親給人看病,兒子負責稱中藥和賣中西成藥。兒子很厚道,而且是個新手,他從不像一些小販那樣在秤杆上大做文章,他隻是稱足分量,該磨碎的磨碎,該切片的切片,有些變質的藥寧願蝕本也不給病人,即使大部分患者根本看不出變質。小夥子就這樣本分地按要求把每劑藥處理得妥妥當當。
剛開始時,藥店的生意平淡如水。有人說小夥子人太厚道,不是做生意的料;還有人“好心”地教了他一個訣竅:貴藥少稱,便宜的藥多稱,混合後重量不變,真可謂一條“發財致富”的好路子。小夥子聽罷,不為所動,淡然一笑說:“藥的分量不夠哪能治好病呢?再說還是爸爸開的藥方,這不是給他的醫術打折扣嗎?咱做生意可不能昧了良心。”
小夥子就這樣踏踏實實地履行著自己的諾言。3個月後,效果出來了,很多人都說父親的醫術提高了,以前需要看幾次才好的病,現在看一次就好了,真是幹脆利落。於是找父親看病的人也明顯多起來。藥店的生意也一天比一天紅火。
生命感悟:其實厚道不僅僅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高明,多替別人著想才會贏。厚道才是真正的精明。
寵辱不驚
這是人生的尋常際遇,無足為奇。古人雲:君子坦蕩蕩。為君子者,無妨寵亦坦然,辱亦坦然,豁達大度,一笑置之。得人信寵時勿輕狂,莫忘“賀者在門,吊者在閭”:受人侮辱時忌激憤,猶記“吊者在門,賀者在閭”。如此清醒應對,便不難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古往今來萬千事實證明,凡事有所成也有所就者無不具有“寵辱不驚”這種極可寶貴的品格。
範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慶曆新政”的代表人物。正因為他謹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宗旨,所以當他被謫居鄧州時,能從容處之,做到“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從範老夫子的這句話裏,不難窺見一種自尊自強的人格魅力,一種淡泊名利的灑脫和機智。
北京大學原老校長馬寅初,因其“新人口論”蒙冤獲罪,遭到專橫無理的批判,終被革職。當他的兒子把革職一事告訴他時,他隻是漫不經心地“噢”了一聲。數十年後撥亂反正,仍是他的兒子告訴他被平反的喜訊,馬老也隻是輕輕地“噢”了一聲。外表看似靜若止水,內心卻湧動著機敏與睿智,何等難能可貴啊!就憑著這種寵辱不驚的坦蕩襟懷,馬老先生終成“人瑞”,贏得101歲的高壽。
19世紀中葉,美國實業家菲爾德率領他的船員和工程師們,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聯結起來”。菲爾德因此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一舉而成為美國最光榮、最受尊敬的英雄。但因技術故障,剛接通的電纜傳送信號中斷,頃刻之間,人們的讚辭頌語驟然變成憤怒的狂濤,紛紛指責菲爾德是“騙子”。麵對如此懸殊的寵辱逆差,菲爾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事業。經過6年努力,海底的電纜最終成功地架起了歐美大陸的信息之橋。寵也自然,辱也自在,一往無前,否極泰來,菲爾德之所以為菲爾德,正基於此。
明代洪應祖在《 菜根譚 》中有一則流傳甚廣的聯語:“寵辱不驚,閑石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邊雲卷雲舒。”無疑,這是一種大智大慧、大覺大悟的心境,有了這種心境,人就能夠活得平和了。人生在世,大可不必把別人的態度太當一回事,不必因上司的一個臉色“口將言而懾懦”,也不必因老板的一個眼神“足將進而趑趄”。如果你因失寵於某人而自暴自棄,或因受辱於某人而自怨自艾,甚或由此做出種種極端的舉動,其目光是否太短淺了些,胸懷是否太狹窄了些?做人處世,對任何事都應當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
生命感悟:寵辱不驚,是一門生活藝術,更是一種處世智慧。人生在世,生活中有褒有貶,有毀有譽,有榮有辱。
每臨榮辱有靜氣,達到了這種境界,人的精神天地才能開闊遠大,氣象萬千,生機勃發,情趣盎然。
小節的象征
一位先生要雇一名勤雜工到他的辦公室做事,這位先生挑中了一個男孩。“我想知道,”他的一位朋友問道,“你為何喜歡那個男孩,他既沒帶一封介紹信,也沒任何人的推薦。”
“你錯了。”這位先生說,“他帶來了許多介紹信。他在門口蹭掉腳上的土,進門後隨手關上了門,說明他做事小心仔細;當看到那位殘疾老人時,他立即起身讓座,表明他心地善良,體貼別人;進了辦公室他先脫去帽子,回答我提出的問題幹脆果斷,證明他既懂禮貌又有教養。”
“其他所有人都從我故意放在地板上的那本書上邁過,而這個男孩卻俯身撿起那本書,並放在桌上。當我和他交談時,我發現他衣著整潔,頭發梳得整整齊齊,指甲修得幹幹淨淨。難道你不認為這些小節是極好的介紹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