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勇敢闖蕩,就有無窮希望(1)(1 / 3)

寬容

楚莊王費了很大力氣平定了一次大規模的叛亂,為慶功大宴群臣,君臣開懷暢飲到日落西山尚未盡興。莊王命令點燭夜飲,並讓他最寵愛的妃子到各桌敬酒,恰逢一陣風來,將堂上的蠟燭吹滅。這時一個人乘黑去拉敬酒的許姬的袖子,許姬在掙脫的同時,將這個人的冠纓扯斷,快步回到莊王跟前說:“有一個人調戲我,我已將他的冠纓拉斷,請大王立刻查出治罪。”莊王急命左右先不要點燭,對大家說:“今日宴會務必盡歡,現在請各位將冠纓統統摘掉,來個盡醉方休。”楚莊王這一手做得很漂亮。臣子調戲君主的愛姬,當時要計較起來屬大逆不道之罪,處分一定會很重。但是楚莊王認為,酒宴從白天延續到晚上,這些武夫酒後狂態,乃人之常情;宴會本來是為了答謝功臣,鬧出這樁事來如果嚴厲治罪,會傷臣下之心,有違自己本意,所以將此事巧妙地輕鬆化解。作為一個專製君主,能夠做到如此地步,實屬難能可貴,故而曆史上留下了一個“絕纓會”的佳話,楚莊王也由此得到臣下的衷心愛戴與全力支持,使楚國成為當時唯一敢與齊、晉等中原大國爭霸的南方強國。

生命感悟:寬容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潤滑劑,能夠為人們贏得愛而不是怕,贏得理解而不是隔膜,贏得發自心底的擁戴而不是誠惶誠恐的服從。

財富修養

悉尼奧運會上曾經舉辦過一個“世界傳媒和奧運報道”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在座的有世界各地傳媒大亨和名記數百人。

就在新聞發布會進行之中,人們發現坐在前排的炙手可熱的美國傳媒巨頭NBC副總裁麥卡錫突然蹲下身子,鑽到了桌子底下,他好像在尋找什麼。大家目瞪口呆,不知道這位大亨為什麼會在大庭廣眾之下做出如此有損自己形象的事情。

不一會兒,他從桌下鑽出來,手中拿著一支雪茄。他揚揚手中的雪茄說:“對不起,我到桌下尋找雪茄,因為我的母親告訴我,應該愛護自己的每一個美分。”

麥卡錫拍拍衣服,極其平靜地對大家說。

麥卡錫是一個億萬富翁,有難以計數的金錢,他可以揮金如土,可以買到一切可以用錢買到的東西,一支雪茄,對於他來說,簡直微不足道。

如果照他的身份,應該不理睬這根掉到地上的雪茄,或是從煙盒裏再取一支,但麥卡錫卻給了我們第三種令人意料不到的答案。

記得媒體也報道過香港首富李嘉誠的一些軼事,其中有一則是關於李嘉誠撿錢的事。李嘉誠有一天外出乘坐汽車的時候,把一枚2分錢的硬幣掉在了地上,硬幣滾向陰溝。他便蹲下身來準備去撿,旁邊一位印度籍的保安便過來幫他拾起,然後交到他的手上。

李嘉誠把硬幣放進口袋,然後從口袋中取出100元作為酬謝交給保安。

為了2分錢,卻花了100元的代價,這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不劃算的,可這件事卻偏偏發生在香港首富李嘉誠的身上。

有記者曾問起這件事。他的解釋是,“若我不去撿那枚硬幣,它就會滾到陰溝裏,在這個世界上消失。而我給保安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費。我覺得錢可以去用,但不能浪費。”

他的解釋與麥卡錫所說如出一轍。照常人的眼光來看,這都是有悖“常理”的。但對於兩個智慧而又巨富的人來說,他們的所為又不是可以用經濟規律所解釋得通的。

我更偏向於認為這是一種財富修養,或者說是一種人生修養。這種修養正是他們創造巨大財富的源泉所在。一支雪茄煙還是2分錢在他們的眼裏並不低賤,對社會還是人生都有著另外不同的意義。

我們也許能夠發現,他們對待財富修養,正是成功者與普通人的最大區別。

生命感悟:一個人的價值,並不在於你做了些什麼,而在於你所做的對於社會是否有益,是否增加了社會的財富。

一個蘋果和兩個桃子

人的智慧十分驚人,但人的心理卻十分脆弱。有一天,如果智慧勝不了心理,悲劇也就開始了。

因為沒有邀請厄裏斯參加忒薩利亞國王的婚禮,這個不和女神想了一個特別的報複辦法,在宴席上扔下1個宣布送給最美女神的金蘋果。誰最美呢,這個“燙手山芋”交到了特洛伊王子帕裏斯手中。天後赫拉對帕裏斯說,蘋果若判給她,她可以讓他統治世上最富有的王國。智慧女神雅典娜說,她可以讓他成為世上最智慧最剛毅的人。而愛神阿佛洛狄忒則許諾讓他娶到世上最美麗的婦人。帕裏斯選擇了美妻,他把蘋果判給了愛神,得到了絕美的海倫。然而這時的海倫已經是斯巴達國王的皇後了,爭奪的結果導致了一場斯巴達人與特洛伊人的10年戰爭和數十萬人的死亡。

榮耀,是一根經不起搓揉的軟肋,在這裏,包括女神和英雄,受挫的能力都很有限。金蘋果是希臘神話,再說一則我們中國的桃子,非神話。戰國時候,魯昭公訪齊,齊相國晏嬰命人采來6個“萬壽金桃”。昭公、景公、魯國的隨臣和晏嬰各得一個,還剩下2個,晏嬰建議賜予朝中功勞最大的臣子。打虎的公孫捷和斬鼇的古冶子各述其功,得了桃子。待田開疆陳述功績時,盤中桃已盡,他想,我跋涉千裏之外平定徐子之亂,豈是打虎斬鼇可比,卻與桃子無緣,反“受辱於兩國君臣之間,為萬代取笑”,於是田開疆拔劍自刎。田一死,公孫捷想,我“取桃不讓,非廉;視死不從,非勇”,桃子的意義再次膨脹,也刎。接下來古冶子想,我們3人已“義均骨肉,誓同生死”,我豈能苟活,再刎。終釀成了“二桃殺三士”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