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女士發現女兒練小提琴的姿勢不對,就提醒女兒,誰知女兒很不服氣。可能因為情緒不是很好,劉女士就突然來氣,數落起女兒來:上課時老師讓同學們看老師的正確姿勢,你的眼睛卻往別處看,結果總是不能正確模仿;學琴的人那麼多,可每當外麵有人進來,隻有你分神扭頭去看;說了你多少遍琴頭要抬高,還是拉不了半分鍾就低下去了;很多事情明明能做到可是偷懶不做……女兒被母親責備也不吭聲,依然不緊不慢地練,但她眼裏含著委屈的淚。劉女士和大部分在火氣中的父母一樣,女兒如果說一句讓媽媽覺得她自己做得不好的話,劉女士的火氣可能就會消了,可女兒不吱聲。劉女士就覺得那是一種無聲的抗議,於是越發煩躁,愈加責備女兒了。結果自然是女兒沒心思練琴,效果不好,而劉女士也越來越覺得這樣控製不了自己的情緒,最後女兒哭了,劉女士也難受得流淚了。
其實,孩子經常犯錯誤,父母的批評是必要的,但態度一定要誠懇。倘若大聲訓斥,甚至拳打腳踢,結果收效甚微或適得其反,使孩子變得更加不聽話。為此,父母不應該總是以權威的口氣批評孩子,即使批評孩子,也要講究科學的方法。
1.指責孩子要適時、適度
孩子有了缺點錯誤,父母應及時給予責備,趁熱打鐵,不可拖拉。在責備孩子時,態度要嚴肅,語氣要平和,擺事實,講錯在何處,不要翻老賬,拉三扯四。讓孩子聽煩了,孩子就會當作耳邊風,結果會事與願違,達不到目的。
2.向孩子說明過失的後果
例如孩子不慎抓破了同伴的臉,有的父母開口便責罵孩子:誰讓你去抓人家的?看我不打你的手。這樣一來,反而強調了孩子的過失行為,孩子的注意力就會全部集中在與你的責備相對抗上,根本不會想到反思自己的行為,也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可以用說明過失後果的方式來調動孩子的情緒體驗,比如,可以對孩子說“你把別人的臉都抓破了,流了血,如果是你會不會很疼呢”,從而喚起孩子的同情心,這樣他才能反思自己的過失行為,並逐漸改正。
3.語速放緩慢,態度要溫和
有的父母一見孩子犯了錯誤,不問青紅皂白就自己先激動起來,連珠炮似地數落孩子,孩子往往因懼怕一句也沒聽清楚,更沒聽進去,父母說了也白說。如果說話時語速放慢,低而有力,讓孩子聽清楚你所表達的思想,更有利於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所在。
批評的底線——別傷害孩子的自尊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每個人都有被別人尊重的需要,不要以為孩子年齡小就不需要被尊重,實際上,孩子有很強的自尊心,一樣需要維護自己的尊嚴。所以,聰明的父母不做傷害孩子自尊的批評!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批評隻有在以尊重為前提的條件下,才能夠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往往不是缺少對孩子的愛,而是缺乏對孩子的尊重。一方麵,大多數父母認為,孩子甚至比自己還重要,可是另一方麵,他們教育孩子的時候又習慣於要求孩子完全放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種做法包含了多麼巨大的矛盾呀!它隻會導致孩子對於批評的恐懼。要想讓批評對孩子起到教育的作用,父母必須始終小心翼翼地去維護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
有一個上初中的女孩,有一段時間十分熱衷於打扮而耽誤了自己的學習。她父親察覺後,本想當麵和她好好談談,但又覺得很多話在嘴上不好說,於是便給她寫了一張字條:“外表美隻能取悅於人一時,內在美才能經久不衰。一味追求外表美而放棄學習的人,美將離她越來越遠。”女孩讀了字條以後,內心受到震撼,體會到父親對自己深沉的愛,從此就用心學習了。大家想想看,如果那位父親當時不顧孩子的自尊,對其大肆責罵或冷嘲熱諷,又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
孩子難免會有一些缺點,會犯一些錯誤,家長們萬萬不可過分重視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對其進行羞辱和諷刺式的批評教育,這樣做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