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父母怎樣勸,孩子才肯改(2)(2 / 3)

最後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孩子的不良行為、不良品德、不良學習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有不良行為發生,並沒有及時製止和批評,等到孩子的不良行為發展成壞習慣時,才覺得問題嚴重了,再去批評孩子,其效果難以令人滿意。

總之,父母要把握好批評孩子的尺度與分寸,掌握好批評的火候,既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又不傷害孩子的自尊。

別板著麵孔和孩子說話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與孩子交談時,父母如果沒有親切感,這樣的交流就不會有好的效果。因為麵對板著麵孔的父母,孩子是不可能把心裏話吐露出來的。

許多父母都認為,在孩子麵前應該保持家長的威嚴,讓孩子怕自己,這樣孩子才會聽話,因此,在和孩子溝通時,父母,尤其是父親,都盡量板著麵孔和孩子說話。但這樣真能達到家長所希望的效果嗎?

大多數父母很少向自己的孩子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隻習慣於對孩子做道貌岸然的訓導。可是,反過來父母卻要求孩子向自己透露一切,這種不平等的要求,根本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父母有沒有注意到自己在和孩子交談的時候所用的語調?孩子有時候會問:“你是不是生氣了?”家長繃著臉說:“沒有。”然而,你的臉上的表情卻分明寫著你在生氣、在憤怒。孩子是十分敏感的,他們能迅速地分辨出父母在講話時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和態度。

有的父母也同意應該尊重孩子,和孩子交流,而不是訓導。可是,事實上,板著麵孔與孩子說話已成了他的習慣,而父母是不可能用同樣的表情來和朋友交談的。因此,既然認識到用這種表情與孩子談話達不到溝通交流的目的,父母就應該開始改變自己。

父母隻有以平等的、像和朋友談話的口氣來和孩子交談,而不是板著麵孔對孩子訓話,才能夠順利地和自己的孩子交流思想。除了板著麵孔訓導孩子的習慣外,有些父母還喜愛利用任何機會向孩子講述道理,有時候態度是友好的,可是因為是灌輸的方式,孩子並不能聽進去。其實,教育光靠說教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凡是希望孩子事事聽自己的,要求“讓他做什麼”就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真正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的,都不可能收到理想的結果。

如果在孩子還非常小的時候,父母就有意識地培養和孩子之間的一種和諧的交流關係,交流的大門就會敞開。真正的交流取決於父母是不是尊重自己的孩子,即使在父母與孩子的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孩子們總是無意識地觀察,看父母說話時的表情,並把獲得的結果輸入到一個體係裏,然後按照他們自己的結論去作出相應的反應。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世界。

如果從小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或沒有那種經常交流的習慣,那麼這扇大門就有可能永遠地關閉了。

父母常常以為孩子的思想就是不服從家長,反抗父母。父母勸他們拋棄他們的思想,而想著用自己的思想來改變和填充他們的頭腦。父母想塑造孩子的性格、頭腦和品質,但孩子並不是一塊非常軟的橡皮泥,可以任家長去“捏”。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專製。這並不表示父母不能影響和引導孩子,而是意味著父母不能強迫塑造孩子。孩子的不聽話和反抗,有時候就是因為對專製的對抗,並不是父母說的沒有道理,或孩子沒有聽懂父母的道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創造性,每個孩子都會對自己遇到的事情作出反應,每個孩子也都在努力地塑造自己。父母的責任是引導孩子,而不是教訓孩子。

孩子胡鬧時,父母該怎麼教

培養最聰明的孩子

孩子無理取鬧,是讓父母很頭痛的一種不聽話行為。但是有時候,無理取鬧也是孩子與眾不同或者創造力的表達。因此,麵對孩子的“無理取鬧”,父母一定要有耐心、細心和愛心,不能一概抹殺。

不少父母這樣抱怨:“孩子長大了,但卻變得越來越無理取鬧了!”當孩子從不懂事的寶寶逐漸長大,他自己開始有了“主見”,當父母逐漸減少和他們身體上的接觸時,他們會以無理取鬧等方式引起家人注意。隻要父母處理好和孩子的關係,不盲目滿足他們的要求,學會適時地說“不”,孩子無理取鬧的情況就不會再有。

琳琳上小學一年級,是一個活潑好動、聰明機靈的小女孩。在家裏,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寵著她,從不拒絕她的要求,她也很會討家人喜歡。不過,琳琳有一個壞習慣,就是總愛無理取鬧、不講道理。她的小脾氣上來時,誰都拿她沒辦法。有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她就會大鬧不止。她明知道應該同小朋友們互相幫助,友好相處,可還是會搶小朋友的玩具……在家裏,琳琳經常把爺爺當馬騎,如果爺爺說腰疼不答應,琳琳便放聲大哭,爺爺隻好趴在地上讓她騎。有一次,琳琳在幼兒園裏和小朋友們玩遊戲,起先還玩得很好,但過了一會兒,她忽然大叫肚子疼。老師急忙跑過去,把她抱起來,要去看醫生。可她卻說:“我要讓媽媽帶我去,老師,你打電話把我媽媽叫來,快點,我就要疼死了。”老師拗不過琳琳,隻好打電話叫來琳琳的媽媽。當媽媽接到電話,風風火火地跑來以後,琳琳卻咯咯地笑起來:“我根本沒事,我是騙你們的,我的肚子一點都不疼,我隻是有點想媽媽了。”聽了琳琳的話,媽媽和老師都感到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