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進消失的埃迪卡拉動物王國(2 / 3)

其次,埃迪卡拉化石個體大、形態多樣,但沒有現代動物所具有的嘴、骨骼,更缺乏動物通常所具有的進行運動、取食和消化等功能的器官。

因而,對於埃迪卡拉動物的屬性,起初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截然不同的觀點。有的科學家認為埃迪卡拉動物屬於真菌,也有其他觀點認為它們是地衣、原核生物或原始多細胞動物,甚至有人說它們屬於一個與現今生物界沒有任何親緣關係的獨立生物界。

長相怪異的埃迪卡拉動物

對已發現的化石群的研究表明,埃迪卡拉動物主要是腔腸動物,包括水母類和海鰓類,有少數是環節動物、節肢動物等。

埃迪卡拉動物是一群軟軀體生物,沒有堅硬的殼或骨骼,沒有各司其職的複雜器官。它們具有兩個胚層,與現在最原始的兩胚層腔腸動物相似。其身體結構是呈輻射對稱的,不像現今大多數動物那樣呈兩側對稱。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埃迪卡拉動物有著怪異的長相:它們呈現出古怪的管狀和藻體狀;身形扁平,多呈橢圓形或條帶形,具有平滑的有機質膜:一般有幾厘米大小,個別生物的個頭甚至長達1米以上。

埃迪卡拉動物之所以身形扁平,和它們生存的環境密切相關。

它們所生存的那個遙遠年代,大氣中的含氧量僅有1%左右,大約隻有今天大氣含氧量的7%。德國古生物學家賽拉赫(A.Seilacher)認為,由於氧氣稀少,埃迪卡拉動物群依靠擴大體表麵積來獲取更多氧氣,以維持生命。

那時,大氣臭氧層很薄或尚未形成,屏蔽太陽紫外線的能力不強,照射到地麵和海麵的紫外輻射十分強烈,海水中的藍綠藻因而生長茂盛。這為埃迪卡拉動物群提供了豐富的食源,使它們迅速發展並占領了全世界的淺海水域,由此拉開了前寒武紀時期原始多細胞動物發展的重要一幕。

埃迪卡拉動物的第一個完整個體

當然,八臂仙母蟲之所以會成為轟動國際古生物界的“明星”,並不僅僅因為它屬於古老的埃迪卡拉生物。要知道,目前全世界有4個地方是埃迪卡拉生物化石的“聚集區”:澳大利亞、納米比亞、紐芬蘭和俄羅斯。但在這些地方發現的埃迪卡拉生物化石,全都是印痕化石。

所謂印痕化石,是指生物遺體被完全埋葬前在沉積物中留下的印跡,由於埋葬時遺體業已消失,岩層中並未留下除印痕外的其他痕跡,因此其形狀比較模糊,隻能看清大致的輪廓,雖然能反映生物的一些特征,卻無法辨清其內部結構。

而這一次,趙元龍等人在貴州江口所發現的八臂仙母蟲化石,卻非常完整。它不僅是目前全球發現的埃迪卡拉動物群的第一個完整個體,同時也是我國發現的最早動物成體化石。

貴州雖然素有“古生物王國”的美譽,在著名的甕安生物群中也曾出現過包括海綿動物、腔腸動物等早期動物類群在內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化石動物群,但大多是以動物卵或胚胎的形式保存下來的,人們隻能借助顯微鏡才能看清它們的“長相”。

八臂仙母蟲化石的出現,使早期動物的研究放大到厘米的尺度,讓人們無需通過顯微鏡,便能直接通過肉眼領略古老的埃迪卡拉動物的風采,因而,對進一步的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正當趙元龍和他的“八臂仙母蟲”研究小組開始著手進行深入研究時,2006年6月17日到21日,第二屆國際古生物學大會在北京大學召開。“八臂仙母蟲”研究小組成員之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朱茂炎參加了此次會議。

會上,朱茂炎與來自澳大利亞的古生物專家喬·格林交流了關於八臂仙母蟲的研究,他說:“我們在貴州江口發現了一塊不明身份的化石,和你在南澳發現的印痕化石同屬埃迪卡拉紀,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什麼關係?”格林聽後十分驚訝,兩人當即拿出化石進行對比,發現二者的結構十分類似。

之後,來自澳大利亞、美國和中國的眾多科學家對兩處化石進行了多次對比研究,最終確定:貴州江口發現的由有機碳膜保存的化石,與南澳石英砂岩中發現的印痕化石屬於同一種生物,這種生物屬於在動物演化早期階段出現的大量雙胚層動物類型中的一類。同時,這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發現的同一種埃迪卡拉動物化石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被保存在兩種不同的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