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八臂仙母蟲的最新研究,不僅表明埃迪卡拉化石中的一部分屬於動物,也表明雙胚層動物的造型在動物演化早期階段更加多樣化;同時,由於八臂仙母蟲與現代海洋中的珊瑚、水母和海葵等動物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具有某種“親屬”關係。因此,這一發現也在埃迪卡拉動物群與現今的動物界之間建立起某種聯係,將有助於進一步揭開埃迪卡拉動物之謎。
沒有嘴的八臂仙母蟲
在今天的自然界,生物之間的生存法則往往是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然而埃迪卡拉動物所生存的那個遙遠年代,卻被許多科學家描述為一個沒有相互捕殺的“埃迪卡拉花園”。
有科學家認為,那時的原始海洋中,肉食性動物尚未出現,生態競爭還不激烈,埃迪卡拉動物平靜而悠閑地生活著,大家彼此之間沒有捕食,也不用絞盡腦汁去琢磨防衛方法,相處融洽而友善。
對八臂仙母蟲化石的進一步研究,證實了科學家的這種描述。
在顯微鏡下,研究人員發現,八臂仙母蟲有著奇特的旋臂,這些旋臂在動物活著的時候是椎狀的,但在化石形成過程中被壓扁了。旋臂是致密的碳質實體,最大寬度可達2毫米,厚度接近1毫米。旋臂的一端彙聚在盤體的中央,另一端互相疊置,並在盤體邊緣形成封閉的環狀。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意味著此種動物的旋臂被一個扁平的囊膜包裹,而旋臂之間充滿流動的有機質。
研究顯示,八臂仙母蟲是一種非常“文靜”的動物,平時棲息在海底。它們的八隻旋臂並不像章魚那樣顯露在外麵,而是盤旋在一起。它們身上沒有口、肛門和消化道等器官,也沒有任何口孔或觸手。每當感到饑餓、需要進食時,它們會非常“文雅”地用旋臂的表皮細胞無聲無息地吸附海底的微生物,然後美餐一頓。
因此,有許多研究者認為,正是由於八臂仙母蟲和其他埃迪卡拉動物的這種“與世無爭、愛好和平”的個性,導致了它們無法適應環境的演變,最終走向滅絕。
埃迪卡拉花園的覆滅
在距今5億多年前的埃迪卡拉花園時代,埃迪卡拉動物雖然沒有天敵,但依然麵臨著非常嚴峻的生存問題:由於海水中含氧量稀少,可供埃迪卡拉動物獲取的“口糧”日漸減少。
要獲取更多的“口糧”,就必須增強呼吸、攝食等重要生理功能。而這,就需要通過擴大生物體攝食和呼吸器官的表麵積來實現。
具體的來說,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向外盡量擴展自己的體表麵積,讓呼吸和攝食都通過更大的表麵皮膚來進行。這種方法比較簡單,現在的絛蟲等寄生蟲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另一種則比較複雜,要通過上百萬甚至千萬年的進化,發展出功能專一高效的內部器官,通過內髒的分支和褶曲來增加器官的表麵積,達到增強呼吸和攝食的需要。這一辦法雖然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卻可以讓生物體更從容地應對環境變化和生存競爭。現在地球上的大部分動物,采用的都是這種方法。
“愛好和平且頗為懶惰”的埃迪卡拉動物選擇了前一途徑。它們把身體無限地扁平化伸展。然而,增大的軀體又需要更多的營養,而攝取更多營養又必須進一步讓軀體伸展變大。在這種沒完沒了的循環中,它們把自己越攤越大。
最終,埃迪卡拉動物為這次“偷懶”付出了慘重代價——過於簡單地應對大自然的考驗,使它們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之前,在距今約5.4億年前就走向了滅絕。留給世人的,是一個失敗的演化故事和那些被掩埋在數億年時光中的化石。(責任編輯/任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