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人際交往的藝術:走向成功的通行證(4)(1 / 3)

從技術上看,合作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互動方式。一般說來,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達到共同目的,互相配合,彼此協助。一種是大家共同做一樣的事情,比如許多人同時運煤或合寫一本教科書。再一種是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分工合作。例如演出一台戲,就要有人敲鑼,有人拉琴,有人負責燈光道具,有人做舞台監督,有人扮演不同的“角色”。隻有大家共同努力配合,才能把這台戲圓滿地表演出來。

要想贏得別人的合作,可以從以下方麵著手:

1.直呼別人的姓名

經驗告訴我們,被自己喜歡的人直呼名字是愉快的。直呼其名,向別人傳遞的是一種親密情感。但是在使用時必須根據生疏程度,深思熟慮,而且必須使用得體,否則會適得其反。

2.多讚美別人

人人都喜歡讚美之辭。在生活中,人人都喜歡給自己積極評價的人,不喜歡給自己消極評價的人,也願意同那些對自己的品性和才華及在工作中的表現給予好評的人合作。

3.請求別人的幫忙

先請求別人幫自己一次小忙,然後表示感謝,漸漸地,別人就會心甘情願地幫你的大忙。因為你這樣做,不僅維護了他的自我形象,而且使他享受到了自己有益於人的美妙心理體驗。

4.以幫忙者的身份出現

以幫忙者的麵目出現是贏得合作者的最好方法,因為幫忙的角色不僅顯示出了你對別人的真誠關心與慷慨相助,而且維護了別人的主導地位。別人會因此真誠地歡迎你來合作。

5.寬容對待別人的錯誤

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要非常大度,不要斤斤計較得失。即使別人有對不起自己的言行,也要一切如常。

成長小貼士 稱呼的藝術

稱呼是交際大門的通行證,是溝通人際關係的第一座橋梁。正確地應用稱呼要注意以下三點:

1.看稱呼的對象

對不同性別的人應使用不同的稱呼。如對姑娘可稱“小姐”、“小姑娘”,對男士可稱呼“先生”、“師傅”、“同誌”等。對不同親密關係的人使用不同的稱呼。如對親密度很高的人可以稱呼小名、綽號等,對親密度低的人則不適宜。對不同國籍的人采用不同的稱呼。

2.稱呼和身份、修養有關

例如一個農民對一位風度翩翩的男士不會稱呼“先生”,而多半會按照自己家鄉習俗親熱稱呼“大哥”之類,在這裏他沒有考慮到稱呼的時宜性。

3.看稱呼的場合

一般情況下,人們對對方的稱呼都是與其環境相對應的正式稱謂。例如一位姓王的先生,在下級向他彙報工作時稱他“王書記”(他的官銜),同事和他交往時稱“老王”,年輕的工人在車間裏稱呼他“王師傅”,他的親密朋友在與他私人交往時稱呼“王大哥”,妻子在家裏稱呼他“當家的”,有人對他不滿時會稱他“姓王的”。

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

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在人際溝通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了解對方的立場、感受及想法,我們無法正確地思考與回應。當雙方產生矛盾時,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思考對方會如此行事、如此說話。如果真的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就能夠理解對方,就能夠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人們因為長期生活在一個環境裏,會形成一種較為穩定的生活習慣和思想方法,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勢,就會習慣地順著定勢的思維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這是很多人的一種愚頑的“難治之症”。如果我們總是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生活中的對與錯,是與非,常常會得到片麵的甚至是錯誤的結論。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得是動物之間的事:

一隻豬、一隻綿羊和一頭乳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裏。有一次,主人捉住豬,豬大聲號叫,猛烈地抗拒。綿羊和乳牛討厭它的號叫,說:“你也太聲張了吧,他常來捉我們,我們並不大呼大叫。”豬聽了回答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隻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

這個故事就說明了,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如果肯站到別人的角度來說人,這樣的“說”就能夠更接近、更符合事實,使別人易於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