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生活中會下棋的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剛學下棋時,往往僅考慮自己第一步怎樣、第二步怎樣,而不會考慮別人會怎樣。隻有棋下到一定水平後,才會考慮我怎樣,對方會怎樣應對,對於對方的應對,自己應當如何應對。如此考慮的回合數越多,個人的水平也會越高。處理生活中的問題也是如此,能夠“心理換位”,能夠站在對方的位置思考,能夠設身處地地多為對方設想,生活中的許多矛盾就都容易化解了。
從對方的立場來看事情,就需要一點好奇心,但是不幸的是,許多人的換位思考卻缺少了這一個要素。他們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別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場上去想別人“應該”有什麼想法和感受。這樣導致的結果往往會讓我們覺得委屈,“好心沒好報”。仔細地分析,我們會發現,這種換位思考並不是真的換位思考,而是以本位主義來了解別人的想法及感受,這並非真正地為別人著想,因為它忽略了“對方”真正的想法及感受。這種做法缺乏了尊重,尊重別人的責任,尊重別人的能力,尊重別人的自主權。所謂的“好心辦壞事”就是這種。
好奇心,是換位思考的一味元素,好奇地去了解一下對方真正的想法和感受,暫時放下自己的主觀來理解別人的主觀,了解之後才能真正地開始“換位”,換了位之後,才能開始比較正確地思考,溝通的第一步就是這個。
成長小貼士 學會體諒別人
每個人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這些事難免會影響自己的情緒。人當然不可能阻止這些事情的發生,但卻可以用自己的良好心態去對待、處理這些事情,其中體諒就是一服有效的心理良藥,能使人擺脫不良心境的困擾。體諒好比是一種心理解脫,你在體諒別人的同時,也就使自己得到了解脫。因此,當學習或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在沒有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前,要習慣於把事情往好裏想,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看問題,為對方找幾個得到自己體諒的理由。
信守自己的每一個承諾
日常生活、工作和經營當中,每個人都要信守自己的承諾。不信守承諾的人,肯定得不到別人的尊重,遲早也將被社會拋棄和淘汰;不信守承諾的企業,很難獲得客戶和消費者的信任,也難以留住人才。時下,有些企業口頭上說重視人才,要全力培養人才,實則卻是在打馬虎眼,這種不信守承諾的行為,注定其發展之路走不了多遠。
與人溝通,守信是第一大原則。守信,會使人對你產生敬意,也因之會使人願意公平地與你合作。
有一個美國孩子,他父親早逝。他父親去世時留下一堆債務。若按常規,欠債人已去,把他的商品拍賣分掉,債務差不多也就算了。但是這孩子一一拜訪債主,希望他們寬限自己,並保證父親留下的債務分文不少地還掉。後來這孩子果然曆二十年之功,把父親留下的債務,連本帶息,分文不落地全還了。周圍的人都非常感動,知道他是一個可靠之人,也就都非常願意和他做生意。結果這孩子不但博得了別人的合作,也贏得了他人的尊敬。
誠實守信是做事的首要原則,隻有做到誠實守信才能長久取勝。因此,自古以來人們通常會把信譽看得重於一切。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以講道德、守信義為標準。無論對什麼人,都要以誠相待。否則,一旦信譽散失,不講信用的人終會受到懲罰,做什麼事都必然會招致失敗。
伊索寓言中有個故事叫做《騙子》,講的是:從前有個人臥床不起,病情十分嚴重,他乞求神仙,說若能使他病愈,一定奉獻一百頭牛。眾神仙想試驗一下他,便用靈丹妙藥使他康複了。那人並沒有用真的牛來酬謝神仙,而是用麵粉做了一百頭牛。神仙認為他不講信用,就托夢告訴他在海邊可以撿到許多錢。他醒來後很高興,興衝衝地向海邊跑去。可笑的是,他不但沒找到錢,反而遇上了強盜,把他給賣了。
生活中,當我們沒有兌現承諾的時候,喜歡去尋找借口。我們常常提到的一個借口是“太忙了,沒有時間”。如果沒有時間,就不要承諾,要敢於拒絕別人。
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我們要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價值觀,確定健康、事業、友情、愛情、家庭等方麵的關係,並合理分配時間,慎重考慮自己有沒有能力和把握做到,對不能做到的,就不要輕易答應;對比較有把握做到的,也應留有餘地,不要大包大攬;如果經過再三努力仍沒有做到,應誠懇地說明原因,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