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吃飯的時候訓斥孩子對身體健康有害,這個道理相信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明白的,但危害到底有多大,許多父母都說不上來。那麼,請大家聽一聽兒童健康專家高影君教授怎麼說。
研究表明:人的情緒不好,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致使血管收縮;同時胃黏膜血流量明顯減少,因而胃液也隨之減少。這是因為胃液的分泌,必須有足夠的血液。所以,為了使吃進體內的食物得到良好的消化和吸收,吃飯時必須保持良好的情緒。也就是說,為使食物在體內得到充分的消化,父母們在孩子吃飯的時候,不僅要注意飯菜的色、香、味等質量,還特別要注意孩子吃飯前後的精神狀態,也就是心理狀態。
偉大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用最原始的方式做過一種動物胃液分泌的實驗,說明人的情緒不好,也會影響胃液分泌。將一支管子通過狗的腹部插到胃裏,胃液可通過管子流到外麵的試管裏。當給狗吃東西時,突然將一隻貓放在狗的麵前,這時狗的胃液就停止流出,直到把貓拿走,狗才恢複正常。同理,孩子在吃飯的時候經常受到訓斥,胃液的分泌也會逐漸減少,同時胃等消化器官的蠕動也會出現異常,顯然要影響食物營養的消化吸收。如果經常如此,還可能形成不良的條件反射。致使孩子產生不願意回家吃飯、害怕同父母一道吃飯等等心理障礙。這樣的教育勢必導致失敗。相反,也有專家實驗,孩子愉快進餐可以促進健康。北京某幼兒園,在吃飯時候由專家指導,選擇幾首古典音樂或輕音樂給孩子聽。實驗時,對照組不聽音樂。一年後體檢發現,吃飯時聽音樂的孩子血色素較未聽音樂的孩子高。
可見,餐桌上訓斥孩子,不僅對孩子的生理健康有很大危害,對其心理健康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另外,也有的家庭幾乎是“無語家庭”,全家人很少交流,吃飯的時候也不說什麼話,父母不說孩子,孩子也不頂撞父母,這樣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也是很不利的。
那麼,在餐桌上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保護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呢?我的教育建議是:
父母不要在餐桌上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您可以在飯前或飯後通過聊天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但不要在餐桌上這樣做。即使選擇飯前飯後也要與吃飯的時間相隔一個小時以上。如果馬上就要吃飯了,您把孩子訓斥一頓,那麼孩子同樣不能愉快進餐。
餐桌上談論些愉快的話題。吃飯的時候的確是一個忙碌的家庭交流的好機會,但要盡可能和孩子交流一些各自知道的信息或談論些愉快的話題。現在信息很多,父母和孩子每天都接觸很多不同的事情,吃飯的時候大家交談一下,既互補了各自的見識,父母又可以通過和孩子的交談了解孩子的生活,縮短與孩子的心理距離。
播放就餐音樂。舒緩、柔和的音樂能增進就餐時的愉悅心情,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父母可以在吃飯時在家播放一些高格調的、健康的音樂,不僅能調節一家人的就餐情緒,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音樂熏陶呢!
不要讓孩子在吃飯時看書或看電視。從小就要求孩子吃飯的時候不要看書或看電視,因為看書或看電視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同樣不利於孩子吃下的飯菜的消化吸收。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當然自己要以身作則,這樣才能營造出一個真正溫馨的就餐氛圍。
不要把家變成教室。
在給父母做谘詢的過程中,我常常發現有些父母對自己與老師的關係感到困惑,從內心講,他們特別想配合老師管教自己的孩子,但又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因此許多父母來谘詢如何幫助孩子聽寫,如何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如何給孩子出各種算術題目。聽來聽去,我感到這些父母是在機械地與老師保持一致,他們大多以為父母配合學校教育,就是要在家裏幫助孩子做各種學習上的事情。
實際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並不是完全一樣的,兩者之間雖然存在相互的聯係,但在教育內容、教育機製、教育重點、教育方法等方麵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父母不能簡單地把家變成教室。
有一對夫婦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丈夫是著名的法學教授、博士,妻子是一個高校的副教授。他們兩人都來自農村,都是靠各自的奮鬥留在了城市。因此,他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子也和他們當年一樣。但在他們眼裏,兒子可是不太爭氣,學習成績總也不能拔尖。於是,夫妻倆總是憂心忡忡。
為了讓孩子和自己小時候一樣,他們常常在孩子麵前“憶苦思甜”,甚至動用自己的智慧為孩子補課。於是,家變成了課堂,孩子放學回來,周六周日,夫妻倆幾乎是輪流值班,不停地向孩子灌輸各種知識。他們還給孩子買了各種練習冊,對孩子搞題海戰術。孩子的老師也總是給他們任務,要他們在家裏多配合學校,多給孩子開小灶。
可是,軟的硬的都試過以後,他們發現孩子還是原地不動,在班裏成績仍然中不溜,作業不硬逼著是不會按時完成的,考試前一問就說會,可是考試後的分數總是不高。夫妻倆說多了,兒子還振振有詞:“現在不是減負嗎?你們這樣做是加重我的學習負擔!”弄得夫妻倆一時無計可施。
一次很偶然的機會,使夫妻倆改變了看法。
那次,孩子學校裏舉辦聯歡會,班上的同學都要求表演節目,兒子也表演了一個節目:學狗叫。令夫妻倆吃驚的是,兒子的狗叫還真的非常像!簡直惟妙惟肖!和兒子一起生活了這麼多年,怎麼從來不知道兒子還有這個絕活?
晚上回家問兒子,兒子說:“每次到農村親戚家去都會聽到雞叫狗叫,我就仔細聽,發現它們發音的特點。在家看電視的時候,聽到雞叫狗叫,我也跟著學,現在我已經掌握了其中的小竅門,能模仿老狗、小狗、公雞、母雞、小雞在不同情況下的多種叫法。”
兒子的話令夫妻倆深思:別看孩子學習不怎麼上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還真的挺動腦筋的,而且樂此不疲。看來,對孩子的教育,要以興趣為主。對孩子來說,濃厚的興趣才是他最好的學習動力。興趣可以使孩子忘記疲勞,感受快樂,興趣可以使孩子不用監督,自得其樂。
從那以後,夫妻倆改變了以前的做法,他們在家裏主要以培養孩子的興趣為主。發現孩子愛下圍棋,他們就給孩子請了圍棋家教。而過去他們一直逼著孩子練習的毛筆字,孩子不愛練,他們就給停了。
這樣練習過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們驚奇地發現,兒子不僅圍棋方麵獲得了業餘圍棋初段證書,他的習慣、性格也發生了很大改變。文化學習方麵比以前認真多了,作業基本上能按時完成了,考試成績也有所進步。
生活中其實有許多和這對夫妻一樣的父母,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自己小時候一樣,他們被老師要求著配合學校的教育,但是他們卻不了解孩子的興趣是什麼,也不了解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區別,因此常常把家庭當成學校的延伸。學校教育的重點是要向學生傳輸知識培養高尚道德,而家庭教育則不應該把注意力隻集中在孩子的作業本和考試分數上,父母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性格,而性格培養應從習慣、興趣入手。
怎樣讓家庭發揮學校起不到的作用,讓孩子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我的教育建議是:
父母不做“第二老師”。有些父母把大量時間和精力用在幫孩子複習功課、默寫單詞、檢查作業方麵,這樣無疑把自己變成了第二老師,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和學校的區別,也使一些孩子因此而厭煩父母的說教。懂教育的父母要保持自己的特點和自主性,與教師形成良性互動,使家庭成為讓孩子身心愉悅倍感親切的搖籃。
每天孩子放學回來問一句:“你在學校過得開心嗎?”不要在孩子一放學回來時,就劈頭問:今天學了些什麼?考試考了多少分?而應該首先關心孩子的情緒,關心孩子在學校裏到底過得開心不開心,如果孩子開心,就讓他和你分享他的開心;如果他的回答是不開心,那麼就要弄清楚他不開心的原因,並盡快幫助孩子改變心情。
教孩子下棋。孩子總是喜歡遊戲的。有專家指出,教孩子下棋既可以滿足孩子的玩的需要,還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因為玩棋有玩法,可以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而且玩棋的時候需要動腦筋,能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所以,父母如果有條件的話,教孩子玩象棋、圍棋、軍棋等棋類遊戲,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極為有益的。
父母無為乃大為。
以不爭爭,以無為為,正是水的顯著特性,也是老子給予我們的人生大智慧。
盡管“不爭”是老子的名言,許多人讀了還是會搖頭:“這是個競爭的時代呀,不爭怎麼行?”如果談到教子“不爭”,不少人也會疑惑:“都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不會競爭的孩子將來怎麼生存?”
於是,在孩子的世界裏,我們見到了太多太多的“爭”。
一爭寵愛。誰不知教師的權威?教師喜歡哪個學生,哪個學生就如坐春風。況且,獨生子女在家受寵慣了,萬一在學校失寵怎麼受得了?所以,父母們競相向教師示好,爭取教師對自己的孩子偏愛幾分。
二爭職位。誰不知學生的地位有差別?如果孩子當上學生幹部,不但有助於自信心的養成和能力的鍛煉,各種機會也會增多。所以,有些孩子躍躍欲試,父母也倍加熱心,還出現了賄選的現象。
三爭分數。誰不知道分數的厲害?無論中考還是高考,一分之差便可能決定是否能如願進入理想的學校。所以,為了自己勝過別人,有些學生在大考之前放“煙幕彈”,稱自己“大考大玩”,希望同伴去傻玩而自己悄悄用功以求勝出。有的明明會做一些難題卻說不會,拒絕幫助同伴攻克難關等等。
另外一方麵,父母不禁也在爭“為”。
我曾經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持了一項大型調研,即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研究課題。調查發現,全國約50%的城市獨生子女學習過鋼琴等樂器,其中10歲及10歲以下占61%,11歲占61.3%,12歲占57.1%,13歲占51.1%,14歲占47%,15歲及15歲以上占42.7%。
前些年,中央音樂學院對3297名琴童父母的調查證實:50%的琴童受到比其他孩子更為嚴厲的管教。調查發現,11.4%的父母有時打罵孩子,33.3%的父母偶爾會為此打孩子,至少44%的孩子因不“聽話”經常受到父母批評,21%的父母經常威脅孩子,40%的父母在孩子學琴時批評多於鼓勵。另外,47.4%的琴童很少有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