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理素質,不僅對兒童心理素質的形成具有生物傳遞的意義,而且具有文化傳遞的意義。父母的情緒、行為是否符合理性,直接影響兒童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地成長,於是,我們注意孩子的飲食,給孩子增加各種營養,希望孩子少生病,有一個強壯的身體。身體健康對於人的成長發展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心理健康也不能忽視。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聯係,相輔相成,相互製約的。心理健康寓於身體健康之中,又影響身體健康。因此,要提高孩子健康的整體水平,必須在重視他們身體健康的同時,注意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心理疾病形成受遺傳、環境(尤其是環境中的教育)等方麵因素的影響。遺傳因素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統計數據表明,精神病患者家族中,出現其他家庭成員患有同樣的精神病的可能性,比一般沒有精神病史的家族比例要高。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當,很多心理疾病的形成都與孩子的生活經曆有很大的關係。有人研究了神經症、人格障礙、強迫症、焦慮症、抑鬱症等幾種心理疾病,發現這些心理疾病的形成與兒童早期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認為,父母的心理素質,不僅對兒童心理素質的形成具有生物傳遞的意義,而且具有文化傳遞的意義。父母的情緒、行為是否符合理性,直接影響兒童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好父母應該善於學習,善於反思,不斷進取,敢於麵對現實,正視困難。可父母也有很多心理問題,如果父母自身不健康哪來健康的家庭教育?
要對父母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顆向上的心靈,這是教育成功的第一依據。如果我們作父母的真心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身心健康成長,那麼,請從現在開始,從您自己開始準備吧!
反思教育習慣。
著名作家畢淑敏少年時曾是學校合唱隊成員。有一次,指導教師訓斥她:你唱歌不好聽!她受到了打擊,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唱歌不好聽。後來在表演中,指導教師命令她“隻能張嘴不能出聲”,這一命令使畢淑敏深感自卑和恐懼,從此在她的一生中都不敢放聲歌唱。
我常常思考,為什麼我們的老師總是“習慣性”地批評和訓斥孩子,讓孩子陷入恐懼與自卑當中,要知道,這樣的習慣是多麼可怕呀!
可能僅僅是習慣性的一句話,習慣性的一個表情,習慣性的一個眼神,就會改變孩子的一生!不知那位老師是否能想到,畢淑敏直到現在也不敢開口大聲唱歌。可見,教師的教育習慣對學生的影響是多麼巨大呀!而我們的許多教育者卻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我一直在告誡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能隻看分數,因為決定人生成敗或幸福與痛苦的往往不是學問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為習慣恰恰是影響人格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由於少年兒童時期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培養好習慣自然成為少年兒童教育的根本使命。
我們不得不重提,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提出的那句珍貴的話: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正是因為知道習慣的重要性,我們才需要不斷地教育孩子要養成好習慣,改正壞習慣。而反觀我們自身,我們的習慣養成如何呢?我們身上是不是也有一些需要改正的習慣?我們身上是不是已經存在了一些需要改變而又很容易忽略的習慣?
作為教育者,反思教育習慣應該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因為教師的教育習慣直接影響了學生行為習慣的形成,教師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擔負著一定責任的。可以說,教育習慣是教育觀念乃至教師綜合素質最持久最頑強的表現,好的教育習慣決定了教師必然走向成功,壞的教育習慣決定了教師必然走向失敗。廣而言之,父母及一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習慣概莫能外。
毫無疑問,教育習慣是值得反思的,隻有反思才能覺醒,隻有覺醒才有行動。但是,僅僅反思是不夠的,僅僅覺醒甚至一般地行動也是不夠的,必須養成良好的教育習慣。也許可以說,隻有廣大教師與父母都養成了良好的教育習慣,發現孩子和發展孩子才有了希望,孩子的健康成長才讓人放心。
而現實中的許多狀況不禁讓我擔心,許多父母總是認為自己是成人,比起孩子,養成的習慣肯定都是好的。這樣的“自信”可能會使許多父母盲目自大,自以為是地教育孩子、要求孩子,在沒有考慮孩子感受的情況下卻自認為很了解孩子,很懂孩子。他們不清楚,愛孩子並不意味著一定理解孩子。
有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是油田職工總醫院的一名維修工,母親是一名普通的采油工,有一個兒子名叫劉剛。夫婦雙方收入不高,但家庭和睦,他們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夫婦雙方都沒上過幾年學,雖然有較穩定的工作,但仍心有不甘,兩人商定:要讓兒子各方麵都出類拔萃,上大學,為父母爭口氣。
他們的想法得到老父親的支持,從此劉剛便和父母、祖父生活在一起,姑姑、叔叔也常常關心劉剛,家人都視劉剛為心肝寶貝。漸漸地,劉剛身上的驕、嬌二氣日益濃厚,從幼兒園到小學,劉剛自恃聰明,看不起別人,喜歡聽表揚、讚美之詞,不愛與同學交心,對班集體漠不關心。特別是進入中學以後,一直在小學名列前5名的他,忽然發現班內學習上強手如林,盡管心中不服,但又舍不得吃苦,不肯放下架子去虛心請教老師、同學,致使成績下降。幾經受挫後由自信轉為自卑,情緒焦躁,害怕麵對父母。他忘不了當他在年級名列44名時,父親暴跳如雷,掄起皮帶打在他身上時,他那種撕心裂肺的痛;當他成績下降到年級105名時,父親的責罵他已經習以為常,皮帶掄在身上已經全然沒有感覺,近乎麻木。他終於發現,自己隻是父母心中的“考試機器”,他感到心中的壓力越來越大,對分數越來越敏感,曾經麵對考卷淚流滿麵。
當孩子的意料之外的變化讓父母備感失望時,幸運的是,學校進行了“改善親子關係,培養孩子孝心與自立能力”的實驗,劉剛和父親主動報名作為個案。
在實驗前的親子關係測驗中,劉剛和他的父母驚訝地發現,他們親子關係的百分位在十個類型中竟有七項為最差等級。專家指出,由於父母對劉剛生活上包辦一切,致使劉剛缺乏進取心、沒有毅力、生活習慣差,而父母對劉剛在學習上過分幹涉、缺乏一貫的管教態度,不但沒使孩子的成績提高,而且打擊了他的自信、自尊。難得的是,認識到問題所在的父母,下決心要改變教育方法,改善親子關係。從此,學校的專家講座中,親子課堂中,課題組辦公室裏,經常看到劉剛父母的身影。通過一係列學習、討論和優秀父母經驗介紹,劉剛父母開始意識到過去對兒子一直采取的“習慣性”地簡單粗暴,是萬萬不可取的。
在老師的幫助下,劉剛的父母開始改變自己的家教態度和方法,注重同兒子交心、交流,注重培養兒子的自立能力。劉剛也感覺到父母的變化,在老師的幫助下,和父母共同製定了學習目標,並踏實去做,從學習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快樂。同時,劉剛主動做家務,收拾房間,課餘時間還常為爺爺講新聞、說笑話。家中開始充滿歡笑,劉剛的笑容裏充滿了自信,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
這樣的轉變是讓人驚喜的,父母感到欣慰,孩子感到了快樂,這就是反思教育習慣結下的美好果實!
父母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習慣,養成良好的教育習慣呢?我的教育建議是:
記錄親子之間發生的事情。父母應該準備一個本子,記錄和孩子在一起發生的事情,或者發現的問題、產生的困惑。經常記錄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反省自己的過程。
父母雙方要積極溝通。一般來說,家庭教育並不是父親或者母親單獨能完成的,而是需要父母雙方的密切配合。對於孩子的教育,必須要雙方先達成一致,否則當父親或母親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另一方會橫加幹涉甚至搞破壞,這肯定會導致教育無效。
征求孩子的意見。往往父母在決定家庭中的某件事情時,都具有決定性的地位,一般都是父母說了算,而很少考慮孩子的任何意見。其實父母可以問問孩子,爸爸這樣做你認為好嗎?媽媽這樣決定你同意嗎?這其實也表明了你在尊重孩子,同時也給孩子一種印象,自己也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員,我不能任性耍賴,我要尊重父母的意見,這樣的感受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
尋求支持。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碰到一些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應該學會向別人尋求幫助。可以請教學校老師,也可以問同事、朋友、鄰居等,學習別人的好的經驗,也是反省自己的教育習慣是好是壞的一種方法。
餐桌訓子有害健康。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使一家人總是聚少離多,從早晨起床開始,一家人就忙忙碌碌,中午飯也大多是孩子在學校吃,父母在各自的單位吃,隻有晚飯的時候才是一家人相聚的美好時光。這時候,全家圍坐在餐桌前,吃著可口而豐富的飯菜,幸福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作為父母可能會因為沒有多少時間陪孩子而感到十分內疚。我們在調查中發現,一周之內,能夠每天都跟孩子一起吃晚飯的母親僅占64.8%,10.8%的母親一周跟孩子一起吃晚飯的次數少於4次。對於父親來說,情況更為嚴重。能夠每天都和孩子一起吃晚飯的父親僅占45.6%,而有15.8%的父親跟孩子一起吃晚飯的次數每周少於4次。
父母們雖然為此感到內疚,但並沒有充分利用和孩子一起吃晚飯的機會,往往會表現出對於孩子學習方麵十分急切的關心,在餐桌上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如何,而完全沒有顧及孩子的真實感受,導致有些孩子害怕晚飯時光。
在孩子們眼裏,餐桌是個既誘人又可怕的地方,因為父母們常常在這裏進行“餐桌教育”。在與32名小學生座談的過程中我發現,父母們經常在餐桌上對孩子進行各種各樣的教育。其中,有10名一年級的小學生說,他們吃飯時,父母最常說的話是“好好吃飯,不要說話”,其餘22名四、五年級的小學生則都在餐桌上聆聽過父母的“諄諄教誨”,而且都是因為學習上的事。父母在餐桌上訓孩子幾乎已經成為家常便飯,一般每周都要有3次至4次。如果是臨近期中、期末考試,那麼餐桌上訓孩子的次數更會明顯增多,有的是頓頓吃飯時,父母都要嘮叨學習上的事情。
一位小學生說:“我要是成績不好,我媽雖然讓我吃飯,可她不理我,飯桌上一句話也不和我說,有時連續幾天都是這樣。我吃飯時,也沒有食欲,心裏特別難受。”還有一個學生說:“飯桌上隻要父母一查我的學習情況,我就飽了,什麼也不想吃了。可他們偏偏在這個時候問個沒完沒了,查個水落石出,好像存心不讓我吃飯似的。”